正文

第二章 王选的抉择(3)

方正之道 作者:王伟群


王选的苦闷始于1957年。这一年,大量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被冠以“右派”的帽子,离开了他们熟悉的工作和生活,被发配各处,其中就有王选班里几个最优秀的同学。一年后,王选的父亲王守其也遭此厄运。这让王选倍感迷茫。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了。何去何从?一个“右派”的儿子又有什么样的自主权?就在这个节点上,中国计算机事业的飞速进步,终于把王选留在了北京,留在了北大。

新任命的中科院计算所筹委会主任华罗庚在全国各处寻觅,他正在急切地物色人才。与此同时,一批中国一流高校的数学系、电机系等相关学科的三年级学生在北京集合,中国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开课,如此超常规的培训模式,表明了中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高度重视。

在此前一年,中国政府向苏联订购了M-3计算机和БЭСМ计算机图纸资料,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迅即展开。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不久,104机的研制也告开始,这将是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一万次,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水平。这是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之作。在这个时候,计算机人才是多么宝贵。

王选就这样留在了北京大学,他当了一名助教,并立刻展示了他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才华。他成为了北大红旗机研制的生力军,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的王选一天天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1959—1961年研制红旗机,玩命到不顾身体,经常连续工作一天一夜,最紧张的时候40个小时不睡觉。有时错过了吃饭时间,和同事一起到饭馆,点了菜还没上来,我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熬完通宵回到宿舍,坐在床上还没解衣服,坐着就睡着了,等口水掉下来,醒了,再脱衣服躺下。如果同事有什么问题找我,都有这个经验,说你去叫醒王选,光叫他不行,一定要在旁边看着他穿好全部衣服,才能离开,否则他很可能又睡着了……”

1961年,王选作出了他成年后的第二次抉择: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

“1961年我从北大数字系计算机数学专业毕业已三年,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爬滚打。当时一些新的计算机给我的印象很深,于是我就老问自己,你为什么总是停留在欣赏别人成果上,自己怎么没有创新?后来我才明白我不懂的是应用,是软件(当时software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应用当时很大程度上就是软件)。1961年我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我跨这一步时当时在中国是第一个,在美国也不多。一旦有了软、硬件两个领域的基础以后,忽然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我非常理解控制论的发明者维诺的这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盛的成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