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王选的抉择(10)

方正之道 作者:王伟群


★★★

在那个春天,当王选如一叶小舟般每天孤独地在情报所游弋的时候,几乎在同一时刻,还有一群人也在做着相关的工作。

从1975年开始,郭平欣领导的“748”办公室组织了由北京新华印刷厂、人民日报印刷厂的排字工人,以及北京市1500名中学生,协同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汉字查频统计”。他们从政治理论、新闻通信、科技和文艺四类书籍86本、期刊104本、文章7000余篇共2100余万字中进行“查频”,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一共用了6335个汉字。

此外,郭还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就照相排字机的选择问题——模拟字模和数字字模问题,开展了数月的调研和论证。数字字模方案很快就胜出了,这是一个采用64×64点阵字库以解决存储器容量过小的矛盾的方案。

可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用数字点阵方式表达的汉字字模,即使用较高的点阵密度,也不易体现较高的字模质量,难以满足新闻出版印刷的要求。所以,采用数字式字模方案,若不对汉字字模信息进行压缩根本就行不通。可是,若论信息压缩,日本人攻了几十年,也没解决问题啊。

因此,主流的意见是——改进光机式照排机,以此作为“748”工程的主要目标。这意味着二代机方案的胜出。

这一结果令郭平欣有些泄气。人家正在研究四代机,我们举全国之力,就只能吃别人前天的剩饭。

在这个时候,德国Hell公司第三代照排机来北京展示,Hell的系统把点阵字库放在磁盘上,用黑白条的方法加以压缩,但Hell的存储器容量依然太小,根本不足以解决汉字的问题。

“唉”——郭平欣只有一声长叹。

两条曲曲折折的路在初夏的时候终于交汇了。

来自成都电信工程学院的教师张淞芝在加入“748”工程之后,为了解决汉字存储问题,跑了不少单位,但结果都不理想。后来,他终于得知了王选和他的研究。

王选回忆说:“1975年5月,‘748’工程办公室张淞芝与十五所、南京大学等承担单位的同志一起来到北大,介绍该工程的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