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图片:视觉观念发展简史(6)

光与镜头:通往卓越影像之路 作者:(美)罗伯特·希尔施


1.4.6现代派摄影

纪实摄影

现代纪实摄影实践的发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拍摄的纽约贫民窟里人们的生活和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以爱丽丝岛移民以及童工问题为题材创作的摄影作品成为纪实摄影创作的先锋。纪实摄影通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时间和环境为表现对象,向读者传达信息、提供证据。美国农业安全局(FSA)组织实施的活动将纪实摄影推向了巅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了调查西部农村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美国农业安全局雇佣沃克·伊文思(Walker Evans)、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和阿瑟·罗特斯坦(Arthur Rothstein)等摄影师为记录人们艰难的生活条件和精神状态留存影像资料。同一时期,以传播报道摄影为目的的美国《生活》(Life)杂志和欧洲《图画邮报》(Picture Post)应运而生。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和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等摄影记者记录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鲜活的人物与重大事件,其中包括诺曼底登陆和解放集中营。

直接摄影与预先视觉化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的艺术创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的作品所集中反映的“预先视觉化”(Previsualization)与“视觉化”(Visualization)观念成为直接摄影的核心观点。韦斯顿认为,在释放快门之前摄影师就该知道最终成像效果如何。“预先视觉化”观念能够贯穿在摄影成像过程的始终,直接摄影的方法可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摄影技术可以将外界影像直接呈现在光滑的相纸上,这是“他预先视觉化”观念的前身。韦斯顿将之前利用自然光线和相机镜头取景成像的摄影方法加以简化,制作了一个无需放大、直接感光的大画幅底片,底片上所呈现出的影像影调范围和细节层次非常丰富。为了去除那些他认为不必要的部分,韦斯顿努力挣脱事物外在形态,揭露生活或事件的本质。这一观点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暗房后期处理技法相抵触,他认为在暗房里对照片进行处理是不合理的,只有当人们不能很好地控制相机时才会选用此法。到了20世纪50年代,阿伦·西斯金德(Aaron Siskind)将“预先视觉化”的观点与抽象表现主义观相结合,进而发展成为非表象主义摄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