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从微观到宏观:GDP走过的路(2)

经济到底为了什么 作者:(美)约翰·格拉夫


当大萧条来袭,经济持续下滑,就业、生产、出口、价格——所有的一切都受到了影响。人们没有工作,饥饿难耐;工厂闲置,农场回收;价格暴跌,股市崩盘。如果没有宏观经济指标,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衡量经济情况到底有多糟糕。1930年,赫伯特?胡佛总统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了”,但他并不知道很多美国人仍在失业中,他也不知道总体经济是上升还是下降(事实上当时经济依旧在走下坡路)。值得一提的是,胡佛总统在1930年的人口普查中授权有关人员统计了失业人数,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计。

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及适当的措施,我们就很难解决问题。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没有任何关于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指标的理论;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企业、家庭和市场,它只有模糊的经济周期这个理论,也无法应对大萧条。因此,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经济学家以此来解决美国由经济衰退引发的问题。那时,全美人民的需求降低,很少有人购买商品,导致价格低迷、收入下降。由于需求的减少,工厂倒闭,员工失业,人们就更没有钱去购物。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受到了影响,数千万人失去了工作、农场和住所,整日饥肠辘辘。

我们需要全国性的经济指标,需要更加全面的经济理论,于是经济分析局要求宾夕法尼亚大学俄裔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设计一个经济指标,用来衡量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以及美国每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值。1934年,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GNP这个概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