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不死》浅阅读现象学(2)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工业化生产的媒体阅读比书本阅读更行之有效;媒介批评正在替代传统批评影响人们的意志;新闻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人关心,反而是人物的冲突和娱乐化的戏剧效果为人们津津乐道;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嘴中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已经在一场交谈中出局了。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浅阅读的。既不存在认知障碍,也对记忆力要求不高。从中世纪的美文作家弥尔顿到现代主义晦涩难解的庞德,从国学传统到《红楼梦》新解,从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到新奢侈主义的流行,从信使之函到博客日志的更新,从家乡小镇到全球机场,浅阅读是信息轰鸣世界里横跨东西的一场全球阅览。

我们在认真地浅阅读。搜索引擎所改变的生活方式使“定制”浅阅读成为可能,它要求你用“关键词”进行思考和检索,在定制关键词后,你的阅读视界才能被打开。于是,“定制”成为阅读的新法则,在定制的同时,“碎片化”的信息迷宫形成,事物的整体风貌被打破,而细节先于整体出现了,通过阅读提取信息之海变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这更接近于国际的通信方式惯例,先有精确定制的人名和街道,然后有区和城市、省份和国家,而在此之前,人们的习惯思维是相反的。

浅阅读使人们回到常识。一方面人们对深入的解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反智性的“傻瓜精神”在发挥良好的作用,把头疼的事情留给那些更为专业的人士吧,大众领域内只相信阅读的光滑感和跳跃度。

浅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消费浅阅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无论是读图时代的叫嚣,还是阅览当代人物事,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办公文件,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

小说家东西在自己的作品集修订出版时说,希望他的创作如果不能带来新的思想的活力,那么,“就尽量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而电子媒介及铜版纸杂志这样天生为浅阅读的出现提供平台的媒体,更是在“深度、趣味、信息量”的三大原则中,越来越偏向信息量作为基础之物的重要性,一位杂志主编曾向他的记者们说,如果不能向读者提供深度,就要保证趣味性,如果连趣味性也难以保证,至少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量。

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麦克卢汉说:“媒介的‘内容’好比是滋味鲜美的一块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对付保护思想的看门狗,分散它的注意力。”

从这种角度来说,浅阅读能带给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年代”的面貌,经济所拉动的社会发展与全球化的“蝴蝶效应”使得人们处于物理意义上的“布朗运动”之中,杂交阅读和工具阅读伴随着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成为人们阅读周遭世界的主要方式,阅读具有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阅读短信、阅读博客、阅读电邮、阅读关键词等,阅读早已不是纸质阅读的代名词,阅读是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触点,我们几乎不能一天不读报纸、不看电视、不上网浏览或不打电话,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了解外部世界,但人类的安全感却并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感到自己置身于一种从未有过的不确定性之中。

只有浅阅读,也许是唯一缓解这一症状的方式。而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

另一位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则是“反对阐释”的,她对浅阅读的贡献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她给“作为反动的、僵化的阐释”戴上了一顶帽子:它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也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虽早已遍及各种介质并最终使全球成为一个阅览室,但阅读终究还是回到了浅的本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