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不死》微博是什么?(1)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第六章 微博是什么?

——互联网新景观

微博的出现是互联网“碎片化”的极端体现。很难想象,互联网会在微博时代之后(后微博时代?)继续向着“碎片化”冲锋陷阵。麦克卢汉曾经认为,电子时代的来临将使人重新“部落化”,不同圈层的人在互联网上遥首致意,社交场所从一个实体空间搬到了虚拟空间。而这个虚拟空间的集结能力和交互能力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广场、客厅和卧室。对于互联网“诗意的栖居”的寻求与表达,甚至使新一代互联网用户吟诵起了赞美诗。称自己为“微博重度用户”的封新城说:“微博就是你们的故乡。”

140个字的微力(威力)真的有这么大吗?2006年上线的Twitter发明者是多尔西、斯通和威廉斯。他们三人当初在为自己的产品起名时翻字典,在震动“twitch”的条目附近,他们发现了Twitter 这个词(象声词,形容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他们赋予它的新定义是“蹦出的简短信息”。最后,他们将这种电报体、短信体的互联网在线交流平台称之为Twitter。2010年4月,Twitter共同创办人比兹·斯通(Biz Stone)在“研发者大会”上首度公布,Twitter目前约有1.05亿注册会员。

微博正是Twitter在中国的变种。中文全称为“微博客”,顾名思义,是一种比博客更“袖珍”和“迷你”的小博客。中国的博客和网民们惊喜地发现,微博的魅力至少在于两点:一是它使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应用,尤其适合口语、话痨和在网上流连忘返的游荡者;二是它可以像发送短信息一样从手机接入,而图片也可以用彩信的方式上传,如果手机开通了互联网,则更是可以与整个微博共享与同步“信息流”。

微博带来的革命使人目瞪口呆。谨慎的IT人士仍然用“革新”一词来指称这一现象,但媒体人则迫不及待地抛出并指认这就是“微革命”(见《新周刊》专题)。人们被卷入或被裹挟到信息洪流之中,它既是洪水猛兽,也是天河之水。总之,这让一些人惊慌失措,而让另一些人欣喜异常。

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准确地表达了数字化时代的媒介特征,微博的出现及其壮大则使得“生活、媒介、信息”三位一体。媒介(微博)对于生活和信息的黏稠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人们无法将其完全界定与区分,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全貌,使人们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交叉、重叠、互相印证。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被完全击碎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被区隔成“断点续传”。“浏览”“刷新”“转发”“评论”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方式。在咖啡馆和大街上乃至于会议室的健谈者缄默无言,埋头于用手指和手机与另外一个空间的群体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最终不仅仅停留在信息阶段,它的更高级的诉求是精神上的愉悦。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同类”,而气味相投者则是“重新部落化”的基石。在新媒体时代(如同新石器时代一样,对工具的划分最终会成为人类史的进化标志)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寻找同类以出版物或会面的方式进行,“神交”是一种单向度的传递,最多是双向交流的,一方输出,另一方吸收再反馈。而在微博时代,互联网的人口之众使之成为没有疆界的“文化场域”。人们在一张网中生活,事实上,诗人北岛先验性地在他的诗歌《生活》中作了表达,这首诗只有一个字:网。现在,这张巨大的虚拟之网、数字之网可能是赛博空间,也可能是手机等等移动终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