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想不死》微博是什么?(2)

理想不死 作者:胡赳赳


微博则使得这张网变得更细密、网眼更小。换句话说,它使得互联网的爆炸(如同宇宙膨胀一样的景观)在无声息的情况下更加趋于准确、精细和充塞于每一个私密的角落。

面对微博,即时生活、语境、情绪、思维的碎片被“同步”于微博平台上,引来众人围观。这像是个万人博览会,人们在这个虚拟平台上,人挤人、人看人、人吆喝人。反过来,“同步”的结果会影响到当事人的现实处境。微博上层出不穷类似的例子:营销、推广、找厕纸、求助……而开始语则是“万能的微博啊——”显然,微博从2009年8月开通以来(以新浪微博的内测为标志,之前的中文微博可视为先烈,未成气候),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人们仍然享受着微博带来的沟通乐趣和交流快感,而对其负面影响未曾保持着足够的警惕。

这种乐观心态甚至影响着人们对“网络民主”的构想。微博因其在媒体表达中的快速反应,而有“直播之王”的美誉。媒体人惊叹于,它第一次跑过了电视、广播、视频网站和其他互联网方式的播出。并且,在短时间内的“转发效应”使其以几何级的模式传播。《南方传媒研究》曾分析了“省委书记夺记者录音笔事件”中的微博效应,里面准确地提出了“微博”作为“传播源”的应用。

“微触点”所带来的滚雪球般的传播效果,使得人们对网络民主、网络民意的表达充满技术上的乐观情绪。“工具理性”与“社会情绪”一拍即合,从而使微博成为这个时代的“起搏器”,其脉搏与时代一起跳动。

然而,在人人都可表达的互联网微博空间里,草根依然是草根,精英依然是精英,所谓民主与表达权利的实现并非“平等”。在微博生态中,一种声音(倾向于)被淹没,草根的。一种声音(倾向于)被阉割,敏感的。隐藏在互联网背后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微妙的操控器,在某种意义上,控制着微博的“减压阀”,同时又充当着“稳压器”。对微博的“平衡术”使得微博用户在“议题设置、情绪启动和叙事框架”(喻国明语)中采取更加隐蔽的策略。这是微博生态中最令人头疼的事情,如何得以在丛林法则中保持生存空间并转化成有效的市场模式?微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道巨大的难题。

鲍德里亚宣称:“我不是我,我是我自己的拟真物。”微博做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微博改变了人的大脑沟回结构,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神经元触点和兴奋点越来越接近网状。“矩阵”式的结构代替了传统思维模式:线性的或螺旋式的。人们的浅阅读到微博时已经无法再超越了,但人还没有真的成为自己的拟真物,除非,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一夜之间成为现实,“人机界面成为人文界面”(熊澄宇语),人们面对虚拟的人甚至自己的“镜像”时,依然能保持着彬彬有礼和兴致勃勃。那时,哲学家将宣布:人们所爱的并非他人,而是自己。当有一种新的投射能取代他人时,他人变得再也无关紧要了。(同类?被拟真物取代)——这便是这个孤独的星球的秘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