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痒》十五国风:诗经时代的性与爱(8)

作者:庄涤坤


周公制礼,从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来说,当然有其好意。礼教被讴歌而推广,却不能立即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此周公之礼,就是男女婚姻问题的规范化,所谓“风化”。风乃性交之意,风化便是建立男女性关系的礼教而教化天下。但是从《诗经》时代,到孔子删诗的时代,对合礼的要求和后世尤其是宋儒之后的礼,已有极大的变化。

周公制礼的时代,男女之间的性关系其实还是自由的。男女长成,互相悦慕,而有“风”事,乃人情之必然。周公制礼,不过是令互相悦慕野合之男女,能够以“男娶女嫁”的形式成之以礼,并且能够有始终的婚姻家庭关系。《诗经·国风》中描述了大量的婚前甚至是婚外、非婚性关系,同时也尽力描述了不合于礼、没有婚姻保障的两性结合带来的痛苦悲剧。既尽力地描摹了两情相悦的欣喜与幸福,也同情那被遗弃的男子,以及不幸被弃的女子。在那个时候,人们可以自由结合,当然也可以自由离去,性关系不一定要有家庭和婚姻。

但是周公制礼便是要以这个性关系为核心,建立起稳定的家庭婚姻制度来。所以在《关雎》中,关雎固然是水鸟的思春发情,两性结合,纯属“发之于情”,而君子淑女自然有异于禽兽者,终须“成之以礼”。其实这君子淑女在生活中是能够互相认识的,甚至可以肯定他们已经有过性接触,而“礼成”,是教化的必须手段和目标。同时,《诗经·国风》除了《关雎》这种歌颂“成之以礼”的爱情之外,还有大量纯粹的爱情诗,仅仅描绘男女发之以情的爱慕,男子之间的互爱,女子追求美男的痴情。孔子未曾删去,实因为不管是成之以礼还是成之非礼的性关系,其中种种感情,对于人类都是自然存在的,是常常发生而必须珍惜的生命感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