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韩文化谈》生活方式、仪式(16)

中韩文化谈 作者:(韩)金惠媛


令人安慰的酒

我曾在某本书上读过这样的内容:拿破仑远征时,法国军队的军需品中,占最大比重的竟然是葡萄酒。这是因为葡萄酒可以代替战场上有可能被污染的水,军队驻扎在寒冷地方时也可用它预防感冒,而且还能高度鼓舞军队的士气。可见,酒能以各种不同的理由饮用,而且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饮用的方法是有些差异的。但在和平年代,喝酒的理由一般是为了助兴或安慰伤痛之心。

阅读中国河北的作家从维熙写的散文《文人与酒》,可知文人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现象在韩国也同样会看到。在古代的中国和韩国,文人就是士大夫,他们为了风流常常饮酒,对所处时代伤感郁闷时也以酒解忧。其中,中国的代表人物就是“诗仙”兼“酒圣”李白;韩国的代表人物是朝鲜时代最有名的诗人、嗜酒如命的松江郑澈。据说当时朝鲜的国王宣祖赐给郑澈一个银盅,要求他每天最多用这个银盅喝一盅酒。郑澈虽然接受了御命,但因每天一盅酒根本不够量,经过苦心思虑终于想出了一个鬼主意——把那个银盅砸扁扩展成一个大碗。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很明显的是郑澈非常喜欢喝酒。他模仿自己一直钦慕的李白的《将进酒》,写出一篇题为《将进酒辞》的劝酒歌,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可是,李白写的《将进酒》映衬出对人生的超脱和豪放,相反,《将进酒辞》更浓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虚无之感;尤其其中出现的暗示死亡的措词如“坟墓之上的猴子”,反而更像李白写的另一首劝酒歌《悲歌行》。

李白的《悲歌行》被某位德国诗人译成德语[1],后来奥地利作曲家马勒(Mahler)将其用于《大地之歌》的第一曲,在西方广为传播。然而当我们读《悲歌行》德语版时,会感到与李白的原诗有些不同,尤其马勒作的曲子,听不出是“不被世上认知而感到悲伤的诗人”,而更像将军或英雄因战争失败悲痛哭喊。也许是中国人或韩国人面对人生的无常所产生的情感,与西方人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德国啤酒带有泡沫、清淡乏味,葡萄酒则甜滋滋,不太适宜用它们解释人生的超脱或虚无。

[1]由汉斯·贝特格(Hans Bethge)以“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即《愁世酒歌》)为题进行了翻译和介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