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i成瘾》i失调:我们为何变成这样?(4)

i成瘾:逃离24小时×7天“i不释手”的生活 作者:(美)拉里·罗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探讨一些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并且展示确凿的研究证据来表明我们每天用的这些科技产品是如何导致我们损害自己健康的。同时,我也会从多角度的心理学视角和理论的层面,告诉大家我为什么认为正发生着上述的一切。最后,在每一章中,我都会向大家提供简单而直接的方法来减轻甚至是消除症状。我并不提倡大家放弃使用高新技术产品和媒体产品,哪怕是一天都不可能。我们已经无法回头了。但是现在意识到科技可能诱发的疯狂,以及在这个鼓励、甚至助长疯狂的世界中找寻保持头脑清醒的方法还不算太晚。

我的观点

本书的一个优势在于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心理学框架下,围绕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影响的相关理论去探讨某种具体的媒体和科技是如何冲击我们的心理并产生失调。我作为最早检验人们对新技术反应的心理学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首先,在1980年研究了电脑焦虑。然后在1990年,当家用的、娱乐的、个人的和商用的技术产品开始进入市场,世界因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巨大改变,尤其是90年代中期,使用国际互联网的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将研究转移到了科技恐惧症。在我进行研究的同时,我很快发现我们所看到的并非一种类似于广场恐惧症或蜘蛛恐惧症的心理恐惧症,而更是一种持续在我们生活中的压力源,我们称之为科技压力[4]。

世纪末很快到来,我们看到诸如手提电脑和手机等这些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移动技术产品的出现,我们不再仅仅在家里或工作场所使用大部分的技术产品。现在,我们可以带着这些移动产品去任何地方,并且为不同目的使用它们。技术不再使我们感到压力——实际上正相反,我们开始依赖它。我们高兴地行走在一条i失调的道路上。

毋庸置疑,我们都遭受着i失调的困扰。它无法避免,正如你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会看到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命中注定、无法避免地要在心理机构或康复中心花费一生的时间(虽然在美国、中国、巴西、韩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人们为了治疗网络成瘾而建立了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机构)。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技能,我们便可以从科技束缚[5]中挣脱出来,回到健康人的世界里。

当我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已有不可计数的研究探讨科技产品和媒体对亲子教养、教育、代际间异同以及认知的影响,但我们并没有细致地去考察精神异常及其与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相关行为间的关系[6]。因此,在2011年初,采用匿名网络调查的方式,我和我的同事采用一个备受好评的精神病学测验调查了超过750名少年和成年人,并检验了他们的心理状况与使用媒体和技术产品之间的关系[7]。我们的被试中既有青少年也有70多岁的老年人[8],我们问这些被试他们每天花多少时间进行以下活动:上网、不上网但使用电脑、发信息、打电话或接电话、在线即时聊天、看电视、听音乐、收发邮件和玩视频游戏。因为社交网络的普及,我们也问了参与研究的匿名被试使用脸谱网、我的空间和微博的频率,并进一步询问了一些细节,比如查看脸谱网的日志、更新状态、发照片的频率,感到自我暴露和获得在线社会支持的频率。另外,我们也会询问被试对科技产品的态度,包括科技产品的可利用度、技术更新的速度、检验技术产品的频率、因不能获得电子产品而焦虑的频率、对自己的手机和电脑进行个性化设置的频率,以及借助电脑能否更有效地工作。最后,根据我们以往做的关于多重任务的研究[9],我们也会询问被试对进行多重任务与单项任务的偏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