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超级大国的超级梦-文贯中(2)

影子里的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危机 作者:吴敬琏


小国的外向冲动和大国的内向惰性

在传统社会中,是否拥有庞大的同质人口对大国的形成十分重要,而庞大同质人口的形成主要由地理环境决定。北美和中国土地同样辽阔,资源同样丰富,但北美平原冬季的恶劣气候使当地人口自古以来十分稀少,而相对温和的华北平原自古适合密集而同质人口的生存。同质人口的密集会导致土地的有效利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导致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不断积累。这是传统大国相对于小国的优越之处。历史上庞大的同质人口通过对周边异质文化和人口的同化,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开拓自己的疆域。

但是,要指出的是,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并不必然成为强国和富国,或永远保持强国和富国的地位。大国由于资源丰饶,自给自足,反而容易陷于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部缺乏兴趣和进取心而逐渐落后、衰败。这可称为“大国陷阱”。

相反,小国由于资源贫乏、市场狭小,难以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必须和外界互通有无。而且小国势单力薄,难以单独抵抗外敌,为了生存,小国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动向,主动进行国际交往。所以,历史上不乏小国在大国昏睡时迅速崛起,建立地区性乃至世界性庞大帝国的例子。例如,建立于小型城邦国家之上的希腊文明是后来构成亚历山大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知识、文化和制度的来源。

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疆域的变化,对外的心态也会变化。以中国为例,历朝历代疆域最小的宋朝,在失去长城的屏障和对华北平原的控制、北方难民又蜂拥而至的形势下,出于生存需要,对外贸和外国事务反而产生浓厚兴趣,不但领先世界将指南针用于航海,而且建造庞大船队,远航亚非,进行广泛的国际贸易和联系。但有庞大而稳定疆域的明、清两朝却对外贸和外国事务失去兴趣。

明朝早期虽有气势磅礴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究其动机,却是为了宣扬国威,追寻政敌的下落,眼中全无商机。后来在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手中变得有声有色的东南亚和印度洋贸易所代表的无穷商机,前往该处达七次之多的郑和及其一行却熟视无睹,反将该处视为蛮夷之地,其眼界之局限令人扼腕。郑和之后的中国凭借自给自足带来的心满意得,甘心情愿地退缩到疆域之内享受太平盛世,丧失了领先西欧或至少和西欧并驾齐驱的天赐良机。这个例子很能说明大国陷阱的存在。

世界一度由传统小国主宰

15世纪之后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它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国。即使后来居上的英国和法国,从领土和人口来说也并非传统定义的大国。这段时期,所谓“真正的大国”,包括中、印、俄、巴西、和美国等,不是尚未立国,例如美国和巴西,就是仍在昏睡之中,例如中、印、俄三国。但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小国逐渐拓展视野,热衷追求新的知识,发展出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的观念,并发展出全球性的航海、贸易和军事能力。它们由港口贸易开始,逐渐占领别国内地的生产基地,到控制别国全部国土和人口,从而获得调动海外资源、人力、土地的机会,构成庞大的殖民帝国,左右世界二百多年。

在崛起的非传统大国中,英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人类的几乎一切活动领域英国都爆发出独特的创新能力,产生数量庞大的思想巨人,例如培根、牛顿、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李嘉图和达尔文等。这使英国在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形态和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通过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通过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得以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引领世界整整一个世纪。在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小小的英伦三岛能够调动半个世界的资源和人力。它经营过的殖民地不少成为世界强国和富国,例如今日的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或地区性大国,例如今日的印度和南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