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生》“日本全民评论家”时代(5)

死-生:日本的迷惘与绝望 作者:(日)大前研一


担任强生公司日本法人代表的广濑光雄,65岁时,从强生辞职,又新建了3家公司;70岁时,其中的两家公司上市。他经常说,另一家再上市的话,他就能创下吉尼斯纪录了。50岁之后才成就一番事业的日本人,大概有伊能忠敬、欧姆龙公司的创立者立石一真和广濑先生。此外,我的公司上市也是在我60岁之后。62岁时,我创办了日本第一家电子化研究生院大学。

总之,我们这代人没有“我的能力就到此为止了”之类的想法。绝对不会允许偏差值这种东西来束缚自己的人生,决定自己人生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只要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这些“二战”后的第一代改革家都是“不守本分”的人。

尽管松下幸之助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但他去寻找技术合作者,继而凭借自己的实力冲向了世界。他直接拜访了欧美有合作潜力的企业,引进了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荷兰电机制造厂家飞利浦的事业部门制度,创立了电子部件的合资公司。

本田宗一郎也不擅长英语,却扬言要在英国马恩岛的摩托车大赛中胜出,7年后他的梦想得以实现,并奠定了今日本田的基础。本田副社长西田通弘在本田建立不久后就加入该公司,并深受本田宗一郎和藤泽武夫的熏陶。据他说,从本田分包汽车部件的时候开始,本田宗一郎每天早晨都召集所有员工,因为他个子不高,就站在半成品的集装箱上,连声高呼“要做世界顶尖的本田”。另外,本田宗一郎在高中时因被开除而肄业。

成为成功人士的法则其实很简单,就是以下三点的组合: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考虑如何去完成,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二战”后第一代的成功经营家,都忠实地遵循了这个法则。但以偏差值预定的和谐社会中,却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老师设定的偏差值使得他们清楚了自己的“分量”,只希望过一种和谐、安分守己的生活,所以不会一直坚持努力。这些人远不如高中退学、脱离偏差值教育的软银集团社长孙正义,他是一旦确定目标就锲而不舍的类型。

偏差值一代如今大都已经40岁左右了。与他们交谈时,我总是从他们身上感到一种唯命是从的小市民情结。每当我说官员坏话的时候,不少人如此反驳我:

“大前先生,您总是这样随随便便地批评官员,可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人都去了政府机关,他们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