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软实力》恐怖主义和战争私人化(1)

软实力 作者:(美)约瑟夫·奈


恐怖主义不是新事物,也非当今世界的唯一威胁。它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冲突方式,通常被定义为:以平民及非战斗人员为对象,以散布恐惧和恐吓为目的的蓄意攻击行为。一个世纪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就已经对恐怖分子的精神世界做过一番令人难忘的描绘,因此到了20 世纪,人们对恐怖主义并不感到陌生。无论是土生土长,还是跨境蔓延,恐怖主义是中东、北爱尔兰、西班牙、斯里兰卡、克什米尔、南非和其他地方众多冲突的主体。除了南极洲以外,恐怖主义现身各大洲,几乎波及每个国家。2001 年的“9·11 ”恐怖袭击事件是这一顽疾的急性大爆发。21 世纪,两方面的因素发展使恐怖主义变得更加致命,更加难以掌控。

这些发展趋势中,有些源自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当代文明的基本体系本身既复杂,又具有高度技术化的特性。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个委员会曾经指出,市场力量和开放性相结合提高了诸如交通、信息、能源、医疗等关键系统的运行效率,但这种复杂和高效也导致部分系统变得更加脆弱,且易受攻击。

同时,科技进步还导致了“技术民主化”,这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变得尺寸更小、价格更低,使得更多个人和团体有能力获取它们。旧时的炸弹和定时器体积笨重而且价格昂贵,如今的塑胶炸药和数码定时器既轻巧又便宜。劫持一架飞机的成本比一张飞机票高不了多少。

此外,信息革命的成功为原本局限于各地、处于各国警力管辖之下的各类组织提供了廉价的通信和组织手段,使它们得以形成全球性的规模。30 年前,全球即时通信费用十分昂贵,只有那些拥有大额预算的大型机构才用得起,比如政府、跨国公司、罗马天主教会等。如今,互联网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全球通信服务。同样,互联网也降低了搜集信息的成本,以及为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各种联络的成本。

恐怖分子也需要依赖媒体和互联网迅速向受众传递信息——“9·11 ”恐怖袭击事件后四处散布的拉登电视采访录像即是例证。恐怖主义要夺取最后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软实力,即其获得大众支持的能力和摧毁敌人战斗意志的能力。发展趋势之二反映了恐怖组织在动机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20 世纪中叶的恐怖分子一般都有相对明确的政治目标,并辅以大规模的破坏行为作为手段。恐怖分子号称其目标是让人们目击破坏,而不是杀死他们。这些人经常受到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暗中控制,例如利比亚、叙利亚。20 世纪末,在某些宗教的非主流群体中滋生出一些激进组织。为数最多的是那些当年为抗击苏联入侵阿富汗而战的伊斯兰教青年男子。他们接受过多项技能培训,许多人被以圣战为宗教义务的激进组织招募。历史学者沃尔特·拉克说过,“传统的恐怖分子,不管其属于左派、右派,还是民族分裂分子,对大规模的破坏活动都不是很有兴趣……但后来,恐怖分子变得更加残暴,而且不分青红皂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