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1)

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 作者:马国川


马国川: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国内有些人认为资本主义的“国有化”也在向社会主义学习,还是中国的制度优越。在某种意义上,热炒的“中国模式”、“中国崛起”等话题都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

厉以宁:这种看法比较肤浅,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实质,而且可能成为中国进行制度调整的思想障碍。要知道,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正在经历着制度调整。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体制,1979年以后开始了体制的转轨,从1979年到现在的30年内,中国经济之所以有巨大的变化和发展,首先归功于体制的改革,也就是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能不能说计划经济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计划经济体制有两个支柱:一个支柱是国有企业制度,另一个支柱是城乡二元体制。不把这两个支柱搞掉,计划经济就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马国川:但是在一些人士看来,恰恰是中国目前的体制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大冲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吗?

厉以宁:我们不能奢谈自己的体制优势。如果说过去的30年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进行制度调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进行制度调整呢?本次经济危机将促使西方国家加强私营银行和大公司的监管,建立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预警机制,扩大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福利保障等。那么,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启示是什么?对中国而言,体制改革和制度调整不仅不能止步,而且应该加紧推进。我们自己不是没有教训。前几年,我们老说要经济转型,为什么经济转型不那么成功呢?就因为当时的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大家都觉得日子很好过。既然日子很好过,为什么要转型?过一段再说吧!反正日子过得还不错。这就耽误了转型。我们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不能耽误了经济转型。经济恢复得太快不一定就是好事,因为繁荣往往掩盖了矛盾,大家不感到形势很危急,一般不会想到经济转型,事实上,只有经济转型了,才是真正的复苏。同样,为什么非得等到危机来了,才进行制度调整呢?那样不但被动,而且难度更大。

马国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1979年以后中国进行的体制转轨避免了一场危机。

厉以宁:计划经济体制不改,可能像前苏联那样;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改了,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能够延续。我们可以把一种制度下的体制大体分为两个类型,即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刚性体制是一种僵硬的、不灵活的体制,弹性体制则是一种柔性的、较灵活的体制。放眼更长远的历史,西欧的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刚性的体制,贵族是贵族,农奴是农奴,世代如此。实际上这种刚性体制就像铁锅一块,经不起砸的,一砸到地上,就碎了。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南北朝的时候是刚性体制,豪门是豪门,庶民就是庶民。到了唐朝开始转变,实行科举制度,只要考取了,就可以做官;如果做官的,儿子考不上,就不再做官;中国土地制度是分家制,西方是一子继承制。结果到了宋朝,封建体制转变了,变成了弹性封建体制,实行科举制度,做官不能世袭,商人可以买地,人们可以流动(包括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这样一来,封建体制就变得有弹性。从北宋公元900多年起,封建社会延长了1 000年时间,假如不是鸦片战争外来的强大压力动摇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社会有可能还要延长。这说明什么问题?西欧封建体制的刚性体制不改,很快就出现了城市和资本主义,结果封建社会被推翻了;中国封建体制改了,从唐朝以后到宋朝,变成了弹性体制,结果封建社会延续下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