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永远伤在童年》第1章 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你的一生15

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作者:(美)约翰·布雷萧


有一种普遍化是真正的思想畸形,即所谓的恐怖化。当我们对未来做一些抽象的假设时,就是在把形势恐怖化。“要是我退休的时候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没有钱了,那该怎么办?”这便是一种恐怖化的想法。这样的思考会导致恐惧。由于这种想法并非事实,纯粹只是假设,这么想的人实际上就是自己吓自己。受伤的内在小孩常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想问题。

和普遍化一样,细节化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性思维能力。细微而深邃地考虑问题,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如果用琐细的思考来使我们暂时地忘记痛苦,就会扭曲生活现实。苛求完美的强迫行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沉溺在琐细事务当中,以逃避自己的无力感。

如果注意倾听,到处都能发现自我中心式的想法。最近,我在飞机上无意间听到一对夫妻的对话。妻子在看这条航线的度假杂志,看着看着就不经意地表示自己一直想去澳大利亚。丈夫竟然大发雷霆,“你究竟想让我怎么样?光是工作我已经累得要死了!”丈夫的内在小孩觉得,妻子说想去澳大利亚,就是在责备他没有经济能力。

空虚(冷漠、抑郁)

受伤的内在小孩对成年生活的影响还包括轻度的慢性抑郁,这表现为空虚感。孩子将真实的自我抛在身后,摆出一副虚假的自我,结果就会抑郁。抛弃真实的自我,致使内心出现空缺。我把这个空缺称为“灵魂的空洞”。人一旦丧失真实的自我,就会与真实感受、需求和欲望脱节,他所体验到的,是那个假我的感受。比如,“好脾气”就是构成假我的一个常规元素。“好脾气”的女人从不会流露出愤怒或沮丧的情绪。做假我,就好比在演戏,真实的自我不在场。有一位处在恢复期的来访者这样描述:“我好像站在旁边,看着生命流逝。”

感觉空虚是慢性抑郁的一种形态,因为他一直在哀悼真实的自我。所有成年小孩都会体验到轻度的慢性抑郁。

空虚还有一种形式——冷漠。身为咨询师,我常听到很多成年小孩抱怨生活乏味、没有意义。他们觉得生活就像不存在一样,简直搞不懂别人怎么活得那么起劲。伟大的荣格派心理分析师玛利恩·伍德曼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女人,教皇驾临多伦多时,她想一睹教皇真容。为了拍教皇的照片,她带了一套复杂而高端的摄影设备。她一直在摆弄设备,结果教皇经过时她只拍到一张照片,她虽然亲临现场,却没能瞻仰到教皇的真容!照片洗出来了,她要拍的那个人在相片里,而她自己却没有亲眼看见。她错过了体验本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