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开放市场和统一汇率导致金融状况不断恶化。俄罗斯根据1991年底通过的《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法令》规定:对外经济活动放开经营,凡在俄境内注册的企业均有权从事对外经济活动;取消对易货贸易的限制,减少按许可证及限额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减免和调整关税;建立外汇储备基金及发展外汇市场等。并且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统一汇率,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这种盲目开放市场,造成国内工业生产严重萎缩,国民经济持续下滑。过早地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导致了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而且,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转而依赖西方贷款来稳定财政。外援贷款的增多使其外债越积越多,沉重的债务负担日益成为束缚经济好转和今后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政府放弃宏观调控使改革陷入失控和混乱。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在转轨过程中,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国家计划视为经济落后的根源,抱着“洗心革面”的决心,全然抛开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它们在与传统体制的决裂中,在取消了指令性计划指针、固定价格、物资统配等传统体制的同时,国家对外贸、汇率、投资、信贷的宏观调控也放弃了,结果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巨大社会代价,使改革陷入失控和混乱之中。俄罗斯自1992年1月开始实行激进经济改革以来,生产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据统计,1996年和1991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5%。其下降幅度大大超过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和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将近30年。俄罗斯改革的设计者没有分析本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搬用西方理论,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俄罗斯前副议长访华时所说:俄罗斯改革最严重的缺点之一就是空头理论家“总是或者努力地去照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验,或者力求直接运用别国的经验”。
而在中国却把改革和发展放到同等重要地位,在改革中实行了灵活的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会因为改革而牺牲发展,也不会因为发展而牺牲改革。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作者认为:中国理智而渐进地选择了推迟实行私有化的道路,但又一直在推行走向私有化之路。它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有序地放开市场价格,建立全国性退休养老制度,提供替代的医疗制度和教育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股票市场,到了现在,又开始进入实施银行金融业的重大改革。中国改革的特点是,使它的货币处于接近市场水平,在比韩国或者中国台湾早得多的改革阶段就把股票市场试向外国人开放,但又比东欧人下大得多的决心去建立使市场正当运转的必要制度,然后才进行所有制的广泛变革。
笔者研究认为中国在改革过程受西方批评最多的莫过于这一放慢私有化的政策。然而对于中国的成功起最关键的作用,恰恰就是它奉行的逐步和稳妥地为成功的私有化奠定基石的政策。心血来潮地对主要工业实行私有化会招致生产暴降,从而使外国和私人投资者裹足不前。形成对照的是,中国集中精力于刺激外国和私人投资者进行大量投资和生产,然后利用生产来减轻人民的贫困,为解决国有部门的问题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