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如何成为出类拔萃的员工(1)

情商3:影响你一生的工作情商 作者:(美)丹尼尔·戈尔曼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世界各地掀起了学生反对越战的热潮。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在美国新闻署驻外机构任职,她获悉了一个坏消息:有个学生团体扬言要烧毁她所在的图书馆。但是,在这个学生运动团体中刚好也有她的朋友。最后,她采取了一些紧急应对措施。这些措施乍一看可能很天真幼稚,甚至有些孤注一掷:她邀请这群学生使用图书馆,让他们在图书馆里开会。

她也把侨居该国的美国人请到图书馆,让他们倾听学生们的想法。这样,她为双方的沟通搭建了桥梁,避免了一场冲突的发生。

她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她与一些学生领袖彼此熟悉且信任。借助这种私人关系,她开通了双方相互理解的新渠道,也巩固了她与学生领袖之间的友谊。最后图书馆安然无恙。

这位管理员表现出了超凡的谈判能力,也体现了优秀调解者的技能。她能够洞悉紧张的暗潮,迅速扭转事态,以有效方式对事件进行处理,能让本来对立的双方坐在一起交流,避免双方剑拔弩张。她的图书馆最终免遭厄运,而其他美国驻外机构因欠缺这种技巧而遭到学生们的攻击。

后来这位管理员和一群年轻的外交官受到美国国务院的表彰。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率领一个研究小组拜访她,并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当时,麦克利兰是我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他让我也加入这个研究项目。后来,麦克利兰把研究结果写成一篇论文,轰动一时,颠覆了人们对业绩优秀原因的固有看法。

为了探究工作业绩出色的原因,麦克利兰深入一家企业进行调查,该企业曾在20世纪初以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研究成果作为首要科学根据。泰勒效率分析专家曾在工作领域风行一时,他们甚至分析工人哪些身体动作能最大化效率。当时衡量人们工作的准绳只有机器。

在泰勒主义之后,另一种评估工作表现的潮流是智商测试。主张这种理论的人声称:人脑智力才是衡量人才的正确标准。

随后出现的是弗洛伊德理论。另一批相关专家坚称,在智商之外,人格也是决定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关键因素。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格测验和类型学风靡一时。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是“感觉型”还是“思考型”等内容成为衡量其工作潜力的规范标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