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捅破窗户纸”工程(1)

与速度同行:亲历中国铁路工业40年 作者:赵小刚


1998年,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研讨会在株洲举行。各路精英云集,铁道部科技司副司长李中浩主持会议,会议的学术性很强,但我作为经营者还是表达了我的观点。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技术方向。一要考虑铁路运输发展的特点,客运向高速、高密度、小编组、公交化发展;货运向重载、快捷发展。二要考虑新市场的需求,规定列车时速:广深高速按时速200公里,秦沈客运专线按时速280~300公里,京沪高铁按时速300公里;其他既有线提速按时速160~180公里,行包快运按时速160~180公里,快捷货运按时速120公里设计。三要考虑对既有机车的可替代性。只有可替代性高,才能较快地实现直流技术向交流技术的转换。日本从1992年推广交流传动技术,到1997年停止生产直流传动动车组,历时5年。新干线300系、500系、700系动车组均能替代0系和100系。欧洲、美国也用了大约5年时间完成了直交技术的转换。德国联邦铁路公司(DB)在1997~1999年计划采购145台101型交流机车、195台152型交流机车和80台145型交流机车,均考虑了对德国铁路1995年以前3 562台共17种型号的电力机车的可替代性。新研制的交流机车应可替代韶山1型和韶山3型机车。四要考虑新产品的经济性。时速200公里交流机车的成本应控制在1 600万元,这是设计目标成本。其次,要确立分步走的开发策略。第一步,研发1 200千瓦轴功率,1999年生产出样车,2001年投入小批量生产;第二步,2002年投入批量生产。交流传动系统一开始依赖进口,5年内实现国产化。如果这个计划能实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机车技术上的差距将只有5年。

李中浩副司长做了总结:1999年出样车的计划是可行的。自主研发AC4 000型交流机车的计划要坚持执行下去。广泛与外商接触,一旦确定合作,立刻与铁道部科技司签订2台车的科技研发项目合同。李中浩行事风格干练、泼辣、雷厉风行,是一个干实事的政府官员。

合资企业的筹备工作在外方的主导下紧锣密鼓地推进,德方其实很清楚,再拖延下去,一旦株洲所自己主导研发的交流机车研发成功了,那时,中方对合资企业就会彻底失去兴趣。虽然,合资合同还未正式生效,召开第一次董事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合资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计划;厂房建设计划;设备、材料采购计划;员工招聘录用和培训计划;公司财务计划以及由双方提出的高管名单。德方首席谈判代表甚至建议,第一次董事会能否定在1998年6月的第一周周末召开。这一次我的回答很干脆:只要合同一生效,我们即刻召开董事会。

实事求是地讲,双方的差距还是蛮大的,尽管前面我说只差一层窗户纸,但只是就设计而言,在可靠性工程、制造工艺、品质管理、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人才资源等诸多方面,双方的差距可不止一层窗户纸。通过合资企业的磨合,双方快速地缩小差距,从而创造奇迹,这是中方的想法。

指望西门子发扬白求恩精神帮助株洲所缩小差距恐怕不现实,还得自力更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