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认识你自己,是最好的资本(6)

20岁,光阴不再来 作者:(美)梅格·杰伊


每场面试几乎如出一辙,面试官像是商量好了,瞟了一眼我的简历,然后兴奋地说:“给我说说你在拓展训练那里的故事吧!”到了后来,有的面试官一看到我马上说:“哎,你就是那个拓展训练营的姑娘吧?”……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即使是住院医师实习面试,相比于专业问题,面试官们似乎对专业之外的问题更感兴趣,他们会问我,孩子在荒郊野岭乱跑会怎么样?在有鳄鱼的河里游泳安全吗……直到我在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后,才终于有人开始注意到我“拓展训练营”这段履历之外的特色。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海伦听,然后跟她说,20多岁这些年衍生出的经济效益,和大学学位不同。诚然,对于一部分人来讲,生活就是拿到国家奖学金,然后搞定常春藤名校的学位。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我们的身份和事业并不单单是由大学学位、加权平均分决定的。相比于这些数据,一些具有敲门砖作用的身份资本更有现实意义。然而让人操心的是,海伦在这部分的积累几乎为零。

试想,如果海伦现在面试下一份工作,会有面试官问她“姑娘,谈一谈保姆的工作”吗?这让我都替她发愁——如果她再不赶紧积攒一些资本,我真的不难预见,她这一辈子就毁了,一辈子在最底层的工作中挣扎,潦倒一生。

于是,我开始催海伦尽快找一份上得了台面的工作。她说她再过几天去咖啡店上班。海伦跟我提起说她还有场面试,是应聘一家数字动画工作室“临时工”的,不过,她不打算去。她的理由是:在咖啡店里上班看起来“很酷,而且不像公司那么死板”。再说,她担心动画工作室的工作搞不好只是“跑跑银行”或者“端茶倒水送文件”。

在海伦大谈要去咖啡店上班的计划时,我满脑门黑线,下巴差点掉下来——我之前听过太多类似的情形,照之前一个朋友的说法,海伦现在正处于“星巴克阶段”。以我对20多岁年轻人的未充分就业和对身份资本的了解,海伦的这个选择可谓是下下之策。

》“跑龙套”的实习,反而给履历减分

20多岁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在找工作这件事上“高不成低不就”。碰上两次“凑合着干”的工作是常事儿,当年我开着货车四处晃悠就是例子。很多学历很高的年轻人不得不做点“大材小用”的打杂工(比如办公室端个茶送个水),或者做点能赚钱但完全专业不对口的临时工。诚然,这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权宜之计,比如我在准备 GMAT或者半工半学读研的时候,这些收入至少给我们最基本的自立提供了保障。运气好的时候,这些工作还能积累脱颖而出的“身份资本”,就像我当年拓展训练营的履历一样。

然而,大部分没有技术含量的打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半毛钱用处。有时候纵容自己暂时做着这样的工作,然后掩耳盗铃地告诉自己“我这不算是真在找工作”。这种日子很轻松,然而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跑龙套实习”,在未来的HR眼里,反而会为你减分——代表着你的一段迷失期。好歹也算是大学生,毕业了却跟中专生没啥区别,从事了太多没技术含量的“散活”,比如在咖啡店端盘子,或者在一共不到10个人的公司发广告传单……很容易给人一种“退缩不前”的印象,不仅在求职中帮不上忙,反而给我们的履历减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