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把路人变成贵人(3)

20岁,光阴不再来 作者:(美)梅格·杰伊


早在脸书开始流行前的25年左右,社会学家兼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便已针对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做了研究,成为该领域最早,也最知名的研究之一。格兰诺维特想知道社交网络如何促进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同时探索人际关系如何为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他以波士顿郊区刚换工作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人会找到新的差事,并非有赖于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帮忙——按道理,越是自己人越应该帮忙更大。研究指出,超过四分之三的研究对象,是通过那些点头之交甚至完全不熟的朋友帮忙,才找到新工作的,根据此项发现,格兰诺维特写出了轰动一时的论文《弱连接的力量》,阐述非熟人的人际关系里富含的独特价值。

根据格兰诺维特的说法,并不是所有的关系和连接都是相等的。有些很弱,有些则很强,而连接的力量会随着时间和经验逐渐增强。由于经验和秘密的共享,我们与某人相处的时间越长,连接也就越强。在孩提时,强连接指的是家人和青梅竹马的玩伴;到了20多岁,强连接向外延伸,包括城市族群、室友、男女朋友、哥们、闺蜜等小圈子文化。

弱连接则指那些我们见过面,偶尔联系,但是还不太熟的人。他们可能是某位鲜少交谈的同事,或仅限于见面打声招呼的邻居。我们多少有一些想深入交往但迟迟没约出来聚聚的人,或是多年未曾见面的旧相识。弱连接也可能是我们的前任老板、大学里教你的教授,或者一直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却未曾进一步发展成密友的朋友。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进一步发展,有的人却不行?

一个世纪的社会学研究和几千年的西方思想,一致指出“相似性产生关联性(similarity breeds connection)性”的原理。我们会“物以类聚”,正是因为彼此相像,因为出于本能,我们都喜欢和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无论是学校操场还是董事会议室,人们自然而然就会与聊得来的人形成小圈圈。因此,强连接随处可见,像城市族群,甚至是线上社交网络之类的都是典型的封闭排外圈子文化——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群。

在强连接里,我们感觉很舒服,有“与君初相见,有似故人归”的亲切感。但是除了彼此聊得来之外,很少能给对方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彼此太相似了——甚至是连困境都相似——所以,除了陪着对方同病相怜,能给的帮助很少。何况,大家都是半斤八两,对职业和感情生活的认识都在同一水平上,谁辅导谁啊!所以,另外一位社会学家罗莎·柯泽尔将其称为“强连接的弱处”,或者说是,亲密朋友对我们的束缚。

相较之下,弱连接感觉就很不同了。或是因为个体差异极大,或是因为住得很远,不可能结为密友。但这正是重点所在!由于弱连接不在我们的封闭交友圈里,反而能够引领我们接触新事物,自己熟稔的领域,在对方眼里都很陌生。透过弱连接,咨询和机会的传送远比透过密友圈更远更快——因为弱连接的人脉很少重叠。弱连接就像是一座桥,你看不到对岸,所以无从得知他们会带你到何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