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色的银幕,遗失的身体——9·11恐惧的电影表达(2)

后9·11时代的恐怖片 作者:阿维娃·布瑞夫 山姆·J.米勒


但丁笔下的意象生动形象,并且富有惊人的戏剧张力,甚至带有超前的“电影化”色彩。但丁的《神曲》同时也奠定了恐怖电影的几个基本原理。《地狱》向我们展示了阴森的景象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同时展开,这些层面包括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说,复杂的政治或伦理寓言,以及神学戏剧。不论是但丁对鬼魂们的细腻描写,还是他内心感触的抒发(当但丁被这些负罪的鬼魂们威吓、诘问时,他曾流泪、昏厥,并且因为恐惧而浑身颤抖)【注释】,那些扭曲的、变形的身体总是画面的主角。最初的不可见或不可知感增强了恐怖景象真正降临时的悬疑气氛。同样,恐怖电影的经典形式也是欲扬先抑,鬼怪们的第一任务是给观众制造悬念。恐怖电影总是不遗余力地在怪兽、疯子等恐怖意象出场前调动观众们的恐怖与怀疑心理。J. P. 特洛特运用现象学的手段研究恐怖电影后,提醒我们恐怖电影十分强调“看见”的过程:恐怖电影“让我们注意到自己是如何产生恐惧心理的,它总是让人们先看到虚假的影像,以此来制造恐怖效果”。丹尼斯·贾尔斯也指出:“拖延的、受阻的以及残缺的画面是‘恐怖电影的核心策略’,是制造悬念的基本手段,当令人震惊的恐怖景象露出真容时,之前所营造的恐怖与惶惑的情绪也随之消失。”

【注释】但丁在《神曲》中的自我描写,很容易让恐怖电影的狂热粉丝们联想起卡罗尔·克洛弗的女同电影《禁爱》:一个人“发现了残缺的尸体后,被恐怖的气氛所笼罩;这个人被危险追赶到角落,并且受到伤害。我们看到这个人尖叫,颤抖,倒地后爬起,随后又开始尖叫”。电影中的这个女孩儿,她和但丁一样都是幸存者。

景象与其含义、目睹与相信、视觉与意识之间的鸿沟是恐怖小说赖以运作的基础,但这也不仅仅局限于小说领域。这也是 9·11恐怖袭击事件如何被看待、被理解、被体验,以及如何被主流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方式。9·11现场的影像通过一种重复和模糊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传播,具有巨大的迷惑性。有关 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主流报道总是截取部分场景而忽略整体的画面,从而在景象与观众之间构建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关系。尽管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读者避免接触那些过于惊悚的画面,但是这个保护策略却使报道画面停留在悬疑和迷惑的初始阶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