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此富足,为何却屈居幸福排行榜第81位
让我们来看看国际上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在2010年发表的盖洛普“世界幸福指数调查”中,日本的排名是第81位。在2006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发布的“世界幸福地图”中则排名第90位。2011年,在同属英国的列格坦研究所发布的“全球繁荣指数”中也仅仅排序在第21位。
虽然排名变化会受调查方法、对象、项目和时间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可是为何算是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富裕国家——日本,幸福指数会如此靠下?个中理由,并非某一两个单一要素所能概括。下面先来看一组与日本人幸福指数有关的数据和趋势。
在1973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冲击之后,日本人的生活满意指数一连数年持续走低,跌入谷底之后虽然随着原油价格上下浮动,但是总体说来,是在缓慢上浮。直到1995年时达到顶峰(参见P23),在此之前,很多人还是认为幸福就是经济繁荣,自己想买什么就可以买到什么。
但是,在那之后,日本人的生活满意指数便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参见(《日本的幸福指数》,大竹文雄、白石小百合、筒井义郎编著,日本评论出版社出版)。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此后的五至十年间,人们关于幸福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里有一组被称为“幸福悖论(伊斯特林悖论)”的数据和大家分享。这组数据显示,在同一国家,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就越强。但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至少是发达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却没有必然的联系。
简而言之,幸福指数的高低依赖于人们的相对所得而不是绝对所得,幸福指数不在于具体所得的多与寡,而是由当事人在该国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感由周围的环境所决定。
就日本而言,从1958年至1998年的四十年间,人们的实际支出是最初的六倍,但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却丝毫不见增长。
之所以会这样,一个有力的说法是因为人类适应了最新的环境。也就是说,在收入增加之后,幸福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水涨船高,可是很快又会滋生出更高的目标,因此幸福指数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就算我们继续疯狂购物,也不可能长久地留住这份幸福。我认为这就是当前日本社会的状态。
还有一种解释是,人们习惯性认为,收入水平高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过奢侈富裕的生活,“年收入达到1000万日元、2000万日元之后,就应该开这种档次的车,住这种地方,在有这种情调的餐厅吃饭……”这些都是一些传统、陈腐的观念,而现在的日本依然有不少人保持这样的看法。
而在国外,这样的想法已经逐渐被淘汰了。比如史蒂夫·乔布斯,总是穿着招牌般的黑色高领,和他所拥有的巨额资产相比,他所住的房子可谓简朴到了极点,家里连艘游艇都没有,生活低调而不铺张,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亦是如此。
最近,就连一些价格高昂的商品也不再和“奢侈”、“豪华”有关。一些环保类的商品越来越受欢迎,比如保护濒绝动物的器具,能够减少废气排放量的环保型汽车,都在吸引人们的目光。
这次,接受采访的弗雷德里克·迪托列夫·沃特托埃尔,为了取得MBA学位,曾经在一桥大学留学。他这么描述对于日本的印象:“虽然受政治、文化等结构方面原因的影响,日本有着各种各样的制约,人们很难去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自由,所以大家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工作之类的)某个目标,但即便是非常用心,还是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力。”
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也算得上为数不多的物质丰饶的国家,可这样的国家却存在如此繁复的制约,我想,这可能就是日本人幸福指数偏低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一名同样在日本生活过的瑞典籍瑜伽馆经营者贝尔·沃鲁巴克则认为:“我想日本人真的太忙碌了,应该稍微做点减速运动,把节奏放慢,或许会好很多。另外,他们在工作方面也承受着来自社会施加的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