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拳经九论 (2)

開藝丛谈 作者:龚鹏程


三、洗髓经

武林秘籍,《易筋》之外,尚有《洗髓经》。此经亦属达摩传授,而且比《易筋经》还要神奇。

据《易筋经》李靖序说,达摩卒后留下一口铁函,函中藏有这两本经书,「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可见少林所传亦仅易筋法而已,洗髓功则为掌门衣钵之秘。李靖这篇序文是伪造的,但即使是伪作此序者也承认并不曾见过《洗髓经》。

故《洗髓经》可谓秘中之秘,历来修练之士看待这两本书,也持轩轾之见。例如玄同子藏本《易筋经》后序就说:「练易筋功行,成就已;以洗髓之功视之,犹是外功,不足以言工夫之上乘,必须进而练习洗髓,方为形神之妙道毕矣」。

少林掌门衣钵秘术,流传当然也绝少。不过据说后来慧可襌师发愿弘法,将此经翻译成中文,所以毕竟有了传本。

流传各本,内容甚为分歧,译文也颇有不同。其功法大略谓:夜中静坐,服气吐纳。五更起床后,也吐浊纳清。静坐吐纳时,舌抵上颚,咽津入腹,气归丹田。平时行住坐卧也要行功,然后再辅以按摩之法。

这样的功法,其实也甚为简单。但它跟《易筋经》相比,确实较有理趣,其〈无始锺气〉〈四大假合〉〈凡圣同归〉〈物我一致〉各篇,都不只是讲技术、操作手法,而是从宇宙气化讲起,谓宇宙因气化而成,故水火土风四大假合,人亦如此。生命暂有,终归太虚。修练者只是借假以合真,运用服气养气之法,以求长生。这样的理论,使它在各武术秘笈中显得较为深奥高妙,以致于它那极简单的功法也彷佛高深莫测了。实则其理论虽有理趣却是欠通的。若真能悟四大假合、生本虚幻,便能超脱生死关,何至于汲汲以长生久视为念?而其具体功法,则又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是呼吸吐纳而已。里面甚至还有一些「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的动作哩。

如此功法,何以便能拥有那么高的声誉地位?

原来,圣典之所以能成为圣典,有时并不只因它本身的因素,而是因时因机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白话文学史》〈文学改良刍议〉本身也谈不上多么严谨深刻,议论亦多欠通,但掀起一代风潮,肇兴新文化运动,谁又能说它没有历史地位?不也有许多人迷信它,视为圣典吗?

《易筋》《洗髓》于今视之,浅陋可哂,妄谬亦甚可惊。但那是少林外家拳术在明末遭遇内家拳思潮崛起后的自我调整之作,希望吸收道家的运气行气说、呼吸吐纳功法、导引术来达到新的综合。这种综合,虽然简陋,但却成为清初迄今少林系统武术的基础,许多功法均由此衍申发展而来。此所以这两部经才会被推尊为武学宗祖,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四、剑  经

中国兵器,以剑为尊。但后世剑法失传,剑在战阵中亦无所用,剑遂仅成为装饰性或表演性的技艺。真正讲武术的第一本《剑经》,其实乃是一部棍法谱。

这部棍法谱,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棍谱。以棍谱名为剑经,自有以棍代剑之意。剑的传统地位及作用,依作者看,是该让位给棍了。

这位作者,乃明嘉靖万历间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曾任其副将,对他的棍法非常佩服,所以在编《纪效新书》时,把他这《剑经》全文收录书中,且增绘了二十四图势,以助了解。后来民国初年写《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肖生向恺然也曾注释此经,并增图势若干幅,改名《子母三十六棍法》。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本不仅具有历史地位,也深受内行推崇的经典。

俞大猷于嘉靖四十年路过少林寺时,因少林棍法从唐初即擅盛名,故请求观艺。但看后颇为失望,认为其棍法「传久而讹,其诀皆失矣」。于是挑了两名僧人来教诲,要他们学成之后「转授寺僧,以永其传」。所以后世所传少林棍法,恐怕也只是俞大猷的棍法罢。

俞大猷的棍法何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或者说,它的要诀何在?

综合俞大猷与戚继光的看法,有几点可谈:

一、棍为兵器之首:「用棍如读四书,钩刀鎗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二、棍虽重要,但练棍者跳跃闪滚,多是花样,中看不中用,故棍法以实用为要:「俞公棍,所以单人打不得,对不知音人打不得者,正是无虚花法」。单人打不得,就是说棍法不是个人表演用的;无虚花法,就是说不准练者「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

三、使棍时,须懂得短兵长用的道理。棍不如长枪大刀,乃是短兵。短兵利在速进,要抢到近距离才能发挥作用。所谓短兵长用者,是长驱直入之意。

四、两人对阵,不是演套路、耍招数,而是要乘其机、因其势的。所以他强调:「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

这些论点,都是武学上的至理名言。习武者卖弄气力,矜炫姿势,乃人之通病。此经所说,可谓切中要害。可惜后世武术之发展仍然是以演套路、打招数为主,每家各派,以此自鸣得意、宏展宗派。既罕实用实战之效,又跟俞大猷博采各家之精神相违(他的棍法吸收了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的技法与经验),实在令人感慨。幸而,「后发先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之原理被太极拳等内家拳派吸收而发扬光大了,否则后人对此《剑经》岂不愧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