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拳经九论 (3)

開藝丛谈 作者:龚鹏程


五、拳  经

古罕有以拳法闻名者。魏文帝曹丕《典论》自序记其麾下奋威将军邓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能空手入白刃」,似是善拳技者。然曹丕记其术,乃是击剑,而非拳搏。曹丕弟弟曹植论手搏也不详。足证此道于古不盛。也正因为如此,清初编《古今图书集成》,在「拳搏部」,就几乎没什么东西可录,勉强把古代的角抵列入其中。但角抵只是摔角、相扑,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拳术搏击仍有相当的距离。这也可以看出拳术的发达实在是很晚的事了。

现今论拳术,动不动就说少林、讲达摩,或推太极拳之类拳法于唐代道士许宣平、宋朝道士张三丰,其实哪有那些事儿呢?就连《水浒传》里说拳脚,也粗略得很。李逵鲁智深,三拳两腿即致人于死者,非其术惊人,但凭一身气力耳。唯武松醉打蒋门神时,用了一招,说书人特别纪了一笔,谓此乃「鸳鸯脚」「连环腿」,可说已为拳术之滥觞。

《水浒》写成时代甚晚,但武松所处的宋代,是有可能出现这种拳招的。因为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创立长拳,岳飞也曾创立拳法。其技虽乏文献可以稽考,但后世拳术,泰半与它们有渊源,则是可以确定的。台湾民间,流传最广的,也就是太祖拳。

宋代这些拳法,传到明朝,颇有发扬。其间最重要的人物,即名将戚继光。

戚氏《纪效新书》末尾为〈拳经捷要〉,此为拳经之祖。它一方面沿续传统见解,谓「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一方面又提高它的地位,说「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拳法自此,才成为武技中的重头戏。

其次,戚继光又是当时拳术之集大成者。他主张「博记广学,多算而胜」,故将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以及鹰爪王之拿、李半之天腿、千跌张之跌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编为廿八势,绘图、注诀以教人。后世拳谱均循其体例。后世一些拳法,其实也多脱胎于此。例如太极拳中的懒扎衣、金鸡独立、单鞭、探马、七星、跨虎,均本于此。

此外,戚继光不是经典主义者,他主张在实战中增进技艺,而非熟读图谱即堪应敌。因此他说:「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后世许多人都妄想寻获一本秘籍,以为据本子修练之后,就能立刻天下无敌。依戚继光看,天下是没这种便宜事的。这也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六、太极拳经

太极拳,可说是现今流行最广的拳术,但也是兴起甚晚的拳种。道光咸丰之后始渐知名,同治光绪间始大盛,入民国,更不断推衍发展,形成许多流派,某些诀法秘籍甚至迟至一九五八年以后才流传。所以也可说是仍在发展中的拳术。

这个拳种,历来神话最多。一是功用的神话,谓其足以健身、袪病、长寿。其实太极拳名家中李亦畬仅六十岁,杨班侯仅六十一岁,杨露襌七三,郝和七一、吴鉴泉七二,亦均非高寿。故太极拳虽可能有强身的功用,若说得太神奇,便过火了。拳,主要是应敌,能否健身长寿,其实是其次的。现在打太极拳的朋友,轻摸慢揉,以健身为宗旨,而不求其能克敌致胜,恐怕有些儿买椟还珠。

太极拳另一个神话,是起源。光绪七年起,将它推源于「武当真仙张三丰」;一九一六年袁世凯幕客宋书铭又将它推源于宋远桥,以及唐代李道子传明代俞莲舟;到民国八年,陈鑫更上溯于其始祖,明洪武七年之陈卜。人人扯人一个老关系,弄得太极拳史如坠五里雾中。

详细的考辨,得写一本书才讲得清楚,我在此仅能讲结论。结论是这样的:首先提出太极拳这个名称的,是山西人王宗岳,乾隆时人。但其拳本称长拳,有十三势,乃掤、、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且其拳实已不传。今所传者,均由河南陈家沟来。陈家拳,本无太极之称,据我看,与王宗岳之法也不相同。如陈王廷,年代与王相近而略早,其〈拳经总歌〉七言廿二句,其实就只是依戚继光《拳经》而编的。陈家所传拳架及招式名称也颇多同于戚谱。故我以为陈家拳即是据戚氏拳谱发展而成者,所以与王宗岳并不相同。陈长兴〈太极拳十六要论〉等,讲身法、步法、刚柔、三合、六进,也并无所谓十三势。杨露襌以后,才将王宗岳十三势跟陈长兴所传拳法拳理结合起来说。但衡诸王氏之法,杨氏太极拳有黏而无走,非王氏「黏即是走,走即是黏」之旨。王氏只论四方四隅,杨则论方圆;王只说阴阳相济,杨则云颠倒阴阳;杨打穴,王不打穴;杨主张以粘黏连随等待于人,王主张舍己从人、因敌变化,可见两者仍是有差别的。

世之传习太极拳者,囫囵吞枣,把这些东西混为一谈,并穿凿傅会以说之,结果当然是治丝益棼。太极拳传来传去,分成了许多派别,事实上也正是治丝而棼的结果。

虽然如此,王宗岳〈太极拳经〉仍是值得重视的。毕竟各派都奉其经文以为典谟,而且太极拳主要的理论也由此奠基。

什么理论呢?

一、四两拨千斤,打拳是用巧劲而非使蛮力;

二、随曲就伸、舍己从人,打拳须因敌变化,非一味壮欺弱、快打慢;

三、刚柔动静在于气,非仅肢体动作而已。

这些理论已超越技术层面,蕴涵了许多哲理。它能造成巨大之影响,殊非偶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