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拳经九论 (4)

開藝丛谈 作者:龚鹏程


七、拳经拳法备要

少林拳威震天下,但相关传说,多属虚妄。真正足以考其拳法者,厥推清康熙年间张孔昭《拳经》一书。

此书认为:「拳法之来,本于少林寺」,确认了少林寺在拳法上的宗祖地位。其技亦本之「玄机和尚秘传」,后来虽另有心得及发展,但基本拳理和拳术架势,大概仍不脱此一渊源。后乾隆时人曹焕斗据其书作注解,编成《拳经拳法备要》,里面就仍可看到「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身法图」「少林寺短打推盘步法」等,渊源自不可掩。现在我们要考察清朝初年少林拳的姿貌,仅存此书可供追蹑了。

把天下拳术都推源于少林是不对的。少林在明代中期,仅以棍闻名,故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历数天下武术,只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等。后来少林寺僧人努力钻研拳艺,少林拳才声名鹊起。建立声望后,徒众渐广。其徒众推重师门,便不止说他的拳法本于少林,更要说天下拳法也都源出少林了。张孔昭这本书,序文照抄戚氏《拳经》论宋太祖长拳以下一大段,却在上面巧妙地加上「拳法之由来,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学于其中而名遂传于天下」,很能看出这番用意。

实则少林拳自有其特点,与长拳,以及以长拳为基础所发展的拳艺(例如戚继光的拳势或太极拳之类)并不相同。少林乃是短打。这不仅有短打步法、身法诸图谱可证,其拳理也属短打。

现在它所存各拳式图,都没有伸拳舒腿的。两肘垂于腰际,两手上不过肩,下不踰膝,门户甚小,下盘又很低,正是典型的短打型态。看来现今所传南派,即传说中由少林弟子洪熙官等人所创的洪拳之类,仍保持这种风格。传说中由洪拳发展出来的醉八仙拳法,也早就完整地记录在这本《拳经》中。

〈拳经问答歌诀〉曾对此有阐发,云:「问:『短打胜长拳,何也?』答曰:『短兵易入。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短打,因为架子小、出手短,所以要胜敌就须欺入敌人身畔。这本拳谱,反复说明身法步法,即是教人如何打入圈子里去。所谓打开左右角、打入窝里去、短身易入,均指此言。其论步法亦最详,如寒鸡步、颠狂步、梅花步、之字步,玄子步,回龙勾、太极八步……等,重在左右闪身、射入攻敌。强调:「凡与人对敌时,身法带缩,腰法带弯,偷步宜快宜活」,也是同一个道理。

这种拳法,可能是由猴拳发展来的。戚继光论古今拳家时已谈到猴拳;明人王士性也在〈嵩游记〉中说他曾在少林寺见过僧人打猴拳。这本拳谱里,铁拐颠椿式、站步式,亦均谈及猴拳。

八、苌氏武技书

明末清初,是我国武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突破的一个关键,在于将武术跟气论结合起来说。

早期论武技,只谈进退趋避、手法步法;可是到了晚明,武术跟养气、运气等气论结合了,使得武学内向化,不是注重力量、速度、技巧,更要强调内在的气的作用。如《易筋经》教人由外壮转而追求内壮,要人让气沈入筋膜之间,即为一例。这种内向化的倾向,导致「内功」逐渐盛行。同时,因为养气运气须运用一些佛教道教的修炼法门,也使得武术与佛学道学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有一本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苌乃周的《苌氏武技书》。

苌乃周是乾隆时河南人,曾撰《周易讲义》,是一位儒生。故其拳又号为儒生拳。著作甚多,后人整理成为《苌氏武技书》,凡六卷七十四篇。

其中卷六是枪法棒法剑法,卷五是拳谱,其余四卷倒是论气的多些。而其气论,却又不是儒家孟子知言养气那一套,乃是由道教丹法及医学上转化而来的。

因此此书开宗明义即是〈中气论〉,它解释道:「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即先天真乙之气。」靠着呼吸,将气运于周身,流行于经络脏腑,则「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

此即内外兼修之法。在此书之前,我国武学从无此等论调,此后却成了普通常识。

其书卷一卷二,大抵讲的都是如何炼体内阴阳两气之法,追求「神以气会,精以神聚」。然后再教人炼形之法,炼形也讲究形气合一。其拳二十四式,每势均须配合气,阴阳流转,引出自然之力,而非使蛮力。

这本书的论述路数如此,而具体言说,则精义甚多。例如它强调心的作用。武术搏击,靠心智修为工夫,而非体能劲力,这就把武技提升为武道之层次。心是灵妙的,「触而即发,感而随通」,故它虽教人廿四势拳招,但却强调当机。其机只在敌人一动之间,敌不动我也不动,敌动,机现,我即因此机,乘其气已动而击之。这就超越了固定套路拳式之格套,而且以静制动。再则,粘法,也是此书首创。它说用功时两臂都要柔软,不可使力,粘到人时,气贯力出,才能伤人。若敌来攻,则邀住他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后来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慢打快、柔软、粘,都有承流接响之迹。

苌家拳,后世失传了,今所见者,均非原貌。但其拳谱之价值,实超越了一宗一派的意义。

九、形意拳要论

拳分内家外家。所谓内家拳者,据最先提出这个名词的黄宗羲说:「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可是因为早期的内家拳法业已失传,所以我们通常是以太极拳这类拳法为模型来认知所谓的内家拳法。

但一般也称为内家拳的形意、八卦,其实就跟太极颇为不同。起码它们不像太极那么静态、那么柔软、那么迟缓。

形意拳的名义及来历,也是个谜。一说达摩传法、张三丰演术、岳武穆创拳,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故称形意。一说乃张三丰创,岳飞为之着谱阐发大要。一说岳飞创「意拳」,清初姬际可获其谱。一说本名「心意六合拳」,为姬际可所创。

到底是形意拳、意拳、还是心意六合拳呢?看来达摩、张三丰、岳武穆也都不可靠,此拳应起于清初。重点也不在六合,而在五行。

今存形意拳谱,号称为岳武穆所传之拳经,有好几种。其基本道理,是一气化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为基本式,凡形意拳起手收手均以三才式为主。以三才基本式,配合身、手、脚、步四法,形成五拳。拳属五行:劈如斧,属金,可养肺;攒属水,可补肾;崩属木,能舒肝;炮属火,能养心;横属土,可理脾。

形意拳极为简朴,基本上就只这五行拳。练时一拳一拳反复练熟,再串起来练五行生克、五行连环,如是而已。

但天地运化,有五行之后,还要化生万物,故拳不能止于五行,更要以十二物来象万物之形,打十二形拳。十二形为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鹰。各形也是单独练,再串起来,称为「杂式捶」。如相对练习就叫「安身炮」。

五行拳只有五式,十二形只有十二式,又无套路,其简朴可知。但这套拳,几乎全是攻击进手,动作则讲究迅疾,谱云:「身如弩弓拳如箭」。拳则五行须如炮击、电钻、斧劈、崩撞,其猛烈也可知。跟太极拳迂缓柔软且以静制动者颇为不同。

但它有几个特点,一是讲究气的运用,此不仅在动作中的调呼吸,更在于运气。运气、形成了劲,是它第二个特点。劲不是力。它说劲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练拳的人,初习拳以熟练拳式为主,用明劲。渐渐地就须练暗劲。否则拳式如此之简,欲能伤人败敌,岂能徒恃其力?再者,拳是配合阴阳五行而创的,也具有调理内脏的养生功能。这些,是它被视为内家拳的主要原因。

今存《岳武穆形意拳要论》共十篇,大概也是清人所造,与岳飞的口气不符,但论拳理而强调步法,甚为切要。形意拳拳式甚简,而能实战有效,步法奇幻,确为一大关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