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午夜将至》 后记(5)

午夜将至:核战边缘的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卡斯特罗 作者: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越来越清楚,肯尼迪导弹危机的胜利招致了许多意料之外的后果。其一是冷战军备竞赛的进一步升级,因为苏联领导人试图抹除在古巴受辱的记忆。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瓦西里·库兹涅佐夫在撤回苏联导弹不久后对一位美国高级官员说:“这次就放过你们,下一次绝不会放过。”苏联绝不会再一次让自己跌入战略低谷中。为了在军事上和美国平起平坐,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开启了一个庞大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

在另一场历史剧变中,苏联庞大的军事产业成了它最终解体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便是一个资源丰富、国力雄厚的国家,也不可能承受不断增长的军事开支所带来的负担。美国所引领的自由世界最终战胜了苏联领衔的集权世界,但最终的获胜方法却与许多人预料的不同。

导弹危机对于是否有可能打赢一场核战争的辩论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1962年10月之前,由柯蒂斯·勒梅领头的一群很有影响力的将军们,支持对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但是在导弹危机之后,即便是这些将军都开始重新考虑冷战胜利的前景。要消灭所有的共产主义分子,不付出数百万美国人的性命显然是不可能的。美国和苏联都绝不会再陷入像古巴导弹危机这般规模和强度的直接军事冲突中去。代理人战争还会在越南、中东、非洲以及其他地方继续发生,但美国部队绝不会和苏联部队直接作战,连形似战争的冲突都不会再有。

当军事胜利失去可能性后,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把超级大国的竞争转移到了其他领域,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美国都享有相对优势。即便是成功抵御美国军事力量的国家——越南是最明显的例子——都最终采纳了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并向外部世界开放。古巴是这一潮流中显著的反例。在卡斯特罗看来,光是能够掌权这么久,他就已经战胜了美国佬。但实际上,他把这座加勒比海中最繁荣的岛屿变成了一个破败、贫瘠的国家,停滞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间隧道中无法脱身。你只需从迈阿密到哈瓦那走一遭,就会明白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中,最历久弥新的便是在这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中,传统的军事胜利已经不再现实了。共产主义并不是靠军事挫败的,它是被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挫败的。赫鲁晓夫的继任者既不能给他们的人民提供基本的物质繁荣,也不能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他们打输了意识形态的战争。最终,正如我在《随“老大哥”一同垮台:苏联帝国的衰落》(Down with Big Brother:The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中的观点,打败共产主义的是它本身。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导弹危机的关键时刻并非10月24日那场布满疑云的“眼球对眼球”冲突。事实证明,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这两个死对头都在寻找解决之道。他们都有炸毁整个世界的力量,但一想到核武器决战,他们都心惊胆战。尽管他们之间横亘着误解、恐惧和意识形态上的猜忌,但他们都是理性、聪明、正派的人。尽管世俗的一切在他们之间产生裂隙,但他们都对彼此抱有一份含蓄的恻隐之情,这在杰姬·肯尼迪写给赫鲁晓夫的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杰姬在丈夫被暗杀后给赫鲁晓夫手写下了这封私人信件:

尽管您和他是死对头,但你们彼此的盟约在于你们决心不让这个世界被炸毁。我丈夫心中对核战威胁的顾虑在于,不仅大人物有可能引发核战,小人物更有可能引发核战。大人物知道自控和克制的必要性,小人物有时候会被恐惧和傲慢驱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