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信(1)

中国的修养 作者:曹胜高


要坚持志向,就要有强烈的自信;要成就事业,自信更是基础。“自信”这个词看起来简单,但它却包含了自爱、自信、自律等诸多含义。

一、自爱

“自爱”是和“自尊”联系在一块的: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这句话出于《孟子?离娄上》。“自侮”就是不自尊,会有什么后果呢?不自尊者,就动摇了立身的根本,招致他人的侮辱;家庭、家族不自尊者,就破坏内部的和谐,或是被自己亲手毁掉,或是被他人离散;国家不自尊者,就毁坏立国的根基,招致别国的攻伐。商汤要伐夏桀,伊尹对商王说:先攻打试一试,看看诸侯的反应。结果商进攻的时候,夏桀就命令九夷等各个部落来共同抵御。商汤只好暂时认错,还像以前那样给夏进献贡物,继续臣服于夏。但是到后来,夏桀暴虐,诸侯叛离的时候,商汤就再次举兵,终于把夏桀灭了。一个国家不自尊自重,不珍惜自己的时候,他国就很容易地攻伐他。人要自爱,就一定要做到自尊自重,不要自取其辱。

自爱,主要表现在对理想和道义的坚持,古代又常常把它和人的淡定、从容联系起来。孔子讲: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一个人的志向在“道”,在正义、正直的事业上,称得上是“士”。坚持理想道义,却以穿破衣烂衫、食粗茶淡饭为耻,这个人对志向的坚持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当他不能欣赏自己的时候,对自己的出身、所处的境地充满了厌恶的时候,已经是不自爱了。那么,他对于此时所坚持的理想与道义,也就容易生出怀疑之情,生出厌弃之心。

孟子还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程颐也说:“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秋日偶成》)人不能被荣华富贵所诱惑,不能被贫穷困苦所改变,也不能被豪强权势所屈服。有的人立志做学问,确立了对理想道义的追求,但往往耐不住贫贱困苦的生活,而改变了最初的志向。因为他们不能满足于清苦的学术研究。像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博士很少,有些人却不做学问,跑去经商、去做官,追求富贵功名,是因为穷怕了,被人欺负怕了,喜欢前呼后拥的感觉。现在看来,不论是经商,还是做官,财富也好,升迁也好,都不能由自己来决定的,需要因缘机遇。但做学问,做研究,进步是可以自主的,它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天分和辛苦。

能坚持操守,能不慕富贵,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寻找心性中的淡定从容的一面。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都不要改变自己快乐的心境,不要改变自己人生的志向,这才是能自爱的人。《老子》讲: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点出了自爱既包括自尊自重,也包括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爱的人首先是能知己,就是知道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思,然后扬长避短。其次就是有知己,只有自尊自重的人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找到真正的朋友。

自爱,不仅包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包括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和德行。人生在世,是靠好德行来维持的。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加,好朋友是越来越少。孩童时朋友很多,因为儿童都是一样的纯真;成年时朋友越来越少,是因为成年人的内心隐藏得非常深,不再天真纯净,需要别人去了解自己。只有自尊自重,爱护自己,别人才能敬重,才有知己。人生在世,能有真正“知我者”确实不易,而若能有恳切真诚的“责我者”,则更为珍贵了。现在的社会中,找表扬容易,听批评太难。人都不再真诚地去批评劝说别人,批评别人要冒很大风险,倒不如虚幻缥缈地表扬几句,一团和气。我不知己,人亦不知我,不责我,人就难看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发展是很不利的。

自爱,就是要把自己培养出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