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制定全面改革的行动规划(2)

中国2014:改革升挡 作者:吴敬琏 柳传志 秦晖


解决双重体制并存问题

要看清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方向和路径,就需要回溯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日之由来。

从20世纪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种好事和坏事都十分突出的“两头冒尖”现象。1992年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启动了新一轮经济改革。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的行动纲领。从1994年开始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按照这个行动纲领展开的全面的经济改革,使中国能够在20世纪末期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改革解放了民间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去农民搞一点自留地被叫作“资本主义尾巴”,“跑单帮”做点小买卖被叫作“投机倒把”,是刑事犯罪,哪有什么创新才能发挥的余地?改革以后逐步地把束缚解开了。现在中国有3000多万家民营企业,这是多么大的创造力量!

其次,市场化打破了城乡隔绝的旧格局,使原来低效利用的生产资料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土地和劳动,这两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旧体制下是禁止自由流动的。市场化改革把这种束缚解除了,就有大量的原来低效利用的农用土地和荒地成为城市住房用地和工商业用地,效率大大提高了。新增城市土地面积比爱尔兰全部国土的面积还大。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两亿多人,生产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资本大量投入;另一方面,资本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第四,在开放中,我们用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提高了技术水平。

在市场化进程中,这些要素各自的利用效率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全要素生产率也大幅提高。换言之,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效率提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大了。

上面这些因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极大的动力,使我们能够保持30多年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外,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上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推进,使得我们朝向实现好几代中国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中国的梦想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无论怎么说,中国这30年主要依靠的还是投资增长。所以,到了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中央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要越来越少地依靠增加投资,而更多依靠提高效率。

因为“九五”计划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推动改革的情况下实施的,应该说其在效率提高方面是有进步的。“十五”以后,一方面,改革放慢了,特别是在与政府和国有经济相关的领域,遇到了很大阻力。2003年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通过改革来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这表明,改革尚未成功,不完善的体制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去完善。另一方面,原来一些使得资源能够更有效利用的因素逐渐消退了。一是指人口红利消退,一是指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空间变窄了。这是因为,对外开放早期,中国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随着中国的一般技术水平跟发达国家接近,这种通过学习而非自主创新的方式提高技术水平的空间就变窄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