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子银行挑战与对策(1)

中国2014:改革升挡 作者:吴敬琏 柳传志 秦晖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 张宵岭

影子银行和金融危机

影子银行兴起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和监管环境的改变,影子银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迅速发展。

首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受通货膨胀和存款利率管制影响,美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储蓄流失,利润下降。由于能够降低银行融资成本并使资产转移到表外,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

其次,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险类等投资机构迅速成长,这些机构投资人拥有大量现金,需要安全、期限短和流动性好的产品进行投资。传统商业银行的支票账户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机构的投资需求,货币市场基金和回购市场得以迅速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

再次,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美国金融监管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去管制化”历程,逐步削弱并最终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另一方面,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不同资产的差别化资本要求催生了监管套利。

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影子银行业务在美国迅猛发展,逐步成为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主导力量。2008年年初,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资产规模达20万亿美元,远超商业银行13万亿美元左右的资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大幅萎缩,但2010年年初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资产规模仍高达16万亿美元,超过商业银行13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

金融危机与对影子银行的挤兑

国际金融危机从2007年春起由美国次级信贷大量违约为导火索逐步引爆,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包括:(1)2007年夏季资产票据市场的流动性危机;(2)2008年年初批发融资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和对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挤兑;(3)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引起的金融市场大恐慌,导致针对批发融资市场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挤兑,使金融危机达到高潮。这一连串的危机和事件涉及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不尽相同,但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对影子银行的挤兑,使得依赖短期批发融资市场的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经历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最终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如果说美国1929年金融危机的集中体现是发生了对传统银行的大规模挤兑,那么这轮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则是对影子银行的挤兑。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中积累的巨大风险,已引起各国监管当局及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