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等收入者群体与社会治理(1)

城市社会治理 作者:李友梅等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袁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新形势下,必将有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工作中来。其中,中等收入者群体将可能成为社会治理中最不容忽视的力量。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中等收入者群体基本上摆脱了生存的威胁,开始更多关注更高层次上的需求,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物质之外的领域中去。“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就可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实力,否则,便难以抵抗各种经济风险或危机,难以迅速从各种社会、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难以获得持久发展的潜力”(陆学艺,2002)。为了充分发挥中等收入者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主要特征和现实困境,正确认识中等收入者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定位,改善和提升中等收入者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条件,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

一 中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现状

“中等收入者”这个概念来自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江泽民,2002)。自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学术界就对中等收入者及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界定和现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目前对于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界定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回顾近年来有关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研究,再结合在北京、上海、广东的调查数据对中等收入者群体进行界定,然后进一步讨论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特征。

1 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界定

所谓中等收入者群体,顾名思义就是指经济收入处于整个社会的中间水平的群体。这一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独特性,在当今社会中引人注目。但是学术界对于中等收入者的划分标准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在有些学者看来,收入水平是划分中等收入者的唯一标准,中等收入者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从概念上看,中等收入者群体与中产阶级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与中等收入者唯一的划分标准相比,中产阶级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其判别标准是多重的。中产阶级是指那些既不特别富有也不贫穷,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或资产,受过高等教育,从事较好的商业或专业性工作(如经理、律师、医生、会计师等)的群体。中产阶级是既非富豪又不掌握很大权势的白领阶层。中等收入者群体不一定是中产阶级,但中产阶级一般都属于中等收入者群体(狄煌,2003)。

如果单纯地从收入方面来看,2005年国家统计局的研究表明:以家庭平均3口人计算,年收入达到6万~50万元就是中等收入者群体家庭(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2005)。这一标准“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推导,而是用结果验证了的”。测算的起点来自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GDP起点(3470美元)和上限(8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再经过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这三个步骤的换算后,中国的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标准为家庭年均收入下限65万元,上限是18万元左右,同时考虑到中国地区间居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最终确定了6万~50万元这个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推算,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将由现在占总人口的504%扩大到45%。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划分标准得到学界相对一致的认可,即个人年收入为34万~10万元、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54万元、家庭年收入为537万~16万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