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帝国:公元前221—220年(2)

中国艺术 作者:柯律格


类似的宗教需求促成了帛画的创造,它是今天最有名的中国早期作品之一,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作品,是1972 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郊区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约公元前168 年的帛画[图8]。对此件神秘物品的意义有众多而相互矛盾的解释。有人认为是象征性的外衣,在死后的“招魂”仪式中使用,有人认为是在葬礼仪式进行中举持的旌旗,仪式之后再放置于墓室中。更有说服力的是解释为“铭旌”,在哀悼仪式中表达了家人对逝去亲人的尊敬。[4] 争议集中在图像与当时的文献中记载的仪式和宗教信仰的关系上,它究竟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人们的观点大多赞同图像上辨认出的四个层次。最上层的是天界,太阳和月亮里分别画有它们的象征物,蟾蜍和金乌,同时龙和仙人在天空中跳跃舞动。接下来的两层是世俗世界,墓室的主人是位老妇人,由侍女搀扶着,周围仆从围绕,覆盖着寿衣的遗体两侧摆放着祭祀器物。最下层是地下的世界。帛画画家的目的明显不在于准确表现观察的对象,而有很大可能是忠实于合乎规则的图像程序,实现了图像的表现,不管这种图像程序是公认的还是老妇人自己的喜好。此外,必须明白一点,帛画不是一件单独的“艺术品”,而是贵族葬礼复杂仪式中的一部分,也是墓室自身的礼仪,它表现的内容仅是视觉可见的部分。

虽然对马王堆帛画的集中讨论远胜于近年来发掘的其他中国早期美术作品,但是它远远不是阐明此时期的艺术服务于身后生活的惟一作品。接下来的发现来自第二个统一王朝的帝王陵墓,西汉(前206 —公元8)制造了像鎏金银熏香炉之类的奢侈品,铭文说明它来自汉武帝的姐姐阳信公主的府邸[图9]。汉武帝于公元前140 —前87 年在位统治。熏炉的柄铸成竹节状,主体是微缩的山的模型,山间有穿透的小孔,当燃烧腹内的熏香时,烟雾在山间袅绕。这不是真正的山,可能是公主死后灵魂居住的仙境,有神兽和仙人的陪伴。她想保留陪伴她的这片乐土的意图也体现在另一件器物上,一件汉王室陵墓出土的白玉微雕作品,一位仙人骑在欢腾跳跃的马上[图10]。在马王堆的棺柩上、马山的丝织品上以及其他许多汉代墓葬艺术品上出现的此类人物与仙人联系在一起,长有羽状双翅,跳出了生者世界的束缚。所有这些为葬礼仪式的特殊目的而制作的作品容纳了逐渐渗入上层阶级文化中的图像。尤其是仙境的图像表达为山水画的表现铺垫了道路,不过此观点还存在争议。山水画在随后的几百年中成为中国艺术重要的门类之一。[5]

在发现马王堆和近年来发掘的数座汉代帝王陵和王侯墓之前,汉代早期墓室艺术的重要遗迹是在北方发现的几处画像石。近年来人们再次对这些画像石产生了兴趣,集中关注复杂的意义阐释,虽然有时存在很大分歧。对武梁祠的一组画像石有最集中的研究。武梁祠是151 年为武氏的一位上层社会男性修建,是武氏家族祭祀仙逝的祖先的几座祠堂之一,位于今天山东省西南部的嘉祥县。它不是墓室,武梁也没有埋葬在这里。但是雕刻工匠与此时期墓室艺术的工匠们有共同的兴趣(雇佣了同一批雕刻工匠),因此它们可以被看作同类型的图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