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帝国:公元前221—220年(3)

中国艺术 作者:柯律格


公元1 世纪,葬仪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巨大转变得到巩固。由于王室和豪族势力加强,尊崇的核心从祖庙转移到墓室本身。在商周时期祖庙曾经是如此的重要。现在是在墓室或附近的祠堂举行祭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祠堂(如武梁祠)被当作是公共的空间,供人参观。观者的思想意识必然会影响到刻画在祠堂墙壁上图像的类型,同时也加速了向更耐久的石质材料的转变。

独立的画面以浅浮雕的方式雕刻在构成武梁祠的每个房间的石壁上,早在一百年前的中国和西方就已经在深入研究它们的含义。学者们都集中关注视觉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例如“桥头攻战”[图11],画像石可能来自武氏家族早期成员武斑(卒于147 年)的祠堂。许多画像石上附有识别人物的简短榜题。人们通常能辨认出这些人物与古典著作有关,其中有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名字。汉代帝王将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赋予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儒家思想的主题开始在这个时代的艺术中出现。现代学者巫鸿对武梁祠进行了最全面的研究,他强调整体解读的重要性,而不是毫不相干的一系列“图像”[6] 。例如,战争场面是这个祠堂里很普通的画面,也出现在同时期的中国北方墓室中(实际上它在武梁祠中不止出现一次)。祠堂里表现的许多人物来源于诸子或神话的传统,这一传统与孔子弟子追随的完全不同,试图采用过多的思想意识的一致性去解释其中包含的多样性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因此巫鸿的解读集中在祠堂的装饰功能上,将灵魂和来世的理想与世间理想的社会秩序联系起来,把宇宙观与人类的历史两种因素放置到同样突出的地位,武梁自己恰好体现了两者的和谐一致。

武梁祠使用的石材在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不是可以随处寻找到的,这一点与汉代(前220 —206 )的新倾向相一致。石材反映了追求永恒和永远纪念的观念,此观念与来世生活的观念以及其中个人空间的变化联系起来。武梁祠的雕刻风格可能与同时期宫殿或者贵族府邸中使用的现在已经不存于世的壁画有关系,虽然这有可能是正确的,但事实是使用的材质不是彩绘的灰泥或者木头,而是在能长久保存的石材上雕刻了有特殊意义的场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