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1

且将新火试新茶:澳洲生活札记 作者:施梦尝


序言1

施梦尝女士《且将新火试新茶——澳洲生活札记》的书稿发到我邮箱里已经有好些日子了,一直没去收看,一来是忙,把她要我作序这事儿几乎全忘了,二来我与施梦尝女士并不认识,是因为老朋友的介绍,她才将书稿发给我的。老朋友告诉我说,作者在澳洲工作和生活,平时喜欢写点东西,日积月累,有了一定的体量,想集起来出本书。这样的介绍让我对作者的文字存了一份疑惑,这类写作我见得太多了,一般文字大都平平,所以就没太往心里去。如果不是老朋友一再催促,说不定真的就丢一边儿了。

等到我今天打开这份书稿,说实话还真是让我狠狠地吃了一惊。从文字中可以看出,施梦尝女士是一个对生活很投入的人,也是一个生活得很认真的人。一般写海外见闻,大部分还都是些旅游观光的走笔,不外乎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习俗风情、饮食娱乐等等,信马由缰,浮光掠影。但施梦尝女士的生活札记写的就是澳洲的生活,是澳洲人的生活,也是外国人在澳洲的生活。所谓生活,就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长期生存时的经历,他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遭遇、经验和教训。从作者发给我的简单的介绍中得知,施梦尝女士是一个有资质的翻译,她不但拥有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帮助别人生活。由于这个特殊的工作,所以作者对澳洲的生活介入就很深、很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因为语言不通,那么他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要和别人打交道,都必须借助语言。所以施梦尝女士在澳洲,上到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各式人等她都有接触。她要帮人打官司,帮人看病,帮人购物,帮人讨薪。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生活(也是工作)中,澳洲许许多多的方面被施梦尝女士层层打开,它的法律、医疗、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许多看似普普通通,说不上嘴的生活小事,如果说语言不通,如果说对当地的风俗规矩不知道,都可能困难重重,让你一筹莫展、狼狈不堪。因此,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们全面地了解了澳洲,对外国人来说,它可以说是一本“澳洲生活指南”。

书稿中许多的介绍和描写都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澳洲的法律生活。可以看出来,澳洲是一个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在澳洲工作和生活,你对当地的法律掌握得越深入,你就会越自由,越自如。各国的法律是不一样的,澳洲的法律也有它的特点,这样的特点是建立在澳洲的人文传统和社会习俗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澳洲人的道德理念上的。有些事情在别的国家可能很大,但在澳洲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而有的事情在别的国家不过是鸡毛蒜皮,但在澳洲却可能比天还大。比如施梦尝女士告诉我们,像在商场、超市的顺手牵羊,在澳洲就是一种很严重的罪。在超市里面小偷小摸在我们这里以说是司空见惯,但在澳洲就有可能入罪,而且会留下案底。可能你就是拿了一支牙膏之类的小零碎,但从此就是有犯罪记录的人了。又比如——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从施梦尝女士的叙述来看,我觉得在澳洲看个病好像非常麻烦,不是有了病到医院挂个号就能看到医生,做个肠镜要等一年多,除了急诊,即使要开个刀,也要成月地等。这对要去澳洲生活的人来说,建议好好考虑考虑。但是澳洲的教育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似乎很多。那儿好像没有我们这儿严峻的应试教育,也不用为教育的均衡化操心,从学前教育,到幼儿园、中小学,教育都很宽松自由,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在施梦尝女士的笔下,澳洲小学生的教室就是个儿童乐园。老师们看重的是孩子心理的健康、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合作等等。所以,澳洲教育对孩子们的评价也就别具一格。施梦尝女士详细地介绍了澳洲学生的成绩报告单,我们特别看重的文化课在他们的成绩报告单中所占的比例超乎想象的少,而性格、心理、行为、实践,却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有许多教育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借鉴,比如“示弱”教育。我们的传统都是教育孩子要如何坚强,是培养强者的教育,但是在澳洲却有一个示弱教育,要学会承认自己不行,承认自己有差距,承认自己的弱者位置,从而放松自己,解脱自己,想哭就哭。仔细想想,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给自己减压,调松学习、事业和生活之弦,在现代社会确实是越来越重要了。

施梦尝女士将她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国内的读者,这是件十分好的事情。从小里说,她的作品可以让每一个有可能去澳洲的人未雨绸缪,而从大里说,这实际上是在做实实在在的中西文化交流。这样的书,现在已经不是很多了。大家可能都有一种错觉,现在有了电视,有了互联网,天边就在眼前,再加上交通发达,抬脚就可以走出国门,不需要通过这些文字来介绍了。其实,这些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施梦尝女士的这些文字是她个人的切身感受,是她在长期了解目的国之后的认识和体会,这种在自己切身感受和个人视角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而形成的文字,对我们了解别国的文化大有助益。个人的个性化的视角什么时候都是不可替代的,而文字则比任何媒介都更自由、生动而深入。在过去,这样的作品是很多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国门被打开,中国有了自己的外交,并渐次有了各种人群的海外游历,许多人走出了国门,看到完全不同于华夏的文化,于是就有了许多海外见闻的文字,包括像瞿秋白、徐志摩、朱自清、陈西滢等等著名的现代作家也都写出了在他们的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此类作品,不但成为中国人了解别国的窗口,也是比较文化的重要成果。这一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我是第一次读到施梦尝女士的文字,不知道她还有没有其他作品。现在海外华人的写作非常活跃,已经成了整个华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施梦尝女士有没有加入到这个日渐庞大的文学群体中?因为我是第一次接触到施梦尝女士的文字,所以也没有把她作为海外华人作家来看待。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稿不仅在内容上吸引了我,它的文字表达也让我吃惊。我猜想施梦尝女士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并没有把它看作是文学作品,也没有把自己当个什么作家,只不过把它看成是生活的记录,自己怎样生活,就怎样写作,她不去考虑什么写作的技巧,这反而使她的写作显得生动、有趣、质朴而真实,绝无骄柔造作,一点文艺腔也没有。看到每天微信上、晚报上那么多的“心灵鸡汤”,再看看施梦尝女士这种清新而结实的文字,真是有一种如对友人、如坐春风的感觉。

希望施梦尝女士能够把这样的风格保持下去,认真生活,轻松写作。

汪 政 2017年8月 于南京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