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2

且将新火试新茶:澳洲生活札记 作者:施梦尝


序言2

我和施梦尝是大学同学,“我居北海君南海”;当我困于南京七月下旬的酷热之中的时候,施梦尝同学正在享受南澳洲的清凉呢!不过,她的这本随笔集成了我此刻的消暑良方。在交通工具发达、即时通讯便捷的时代,“天涯若比邻”不再是古典想象。最近几年,每年她都会回南京,我们都会举行同学聚会,听她轻轻浅浅地描述她在澳洲的生活;我们在微信上也有互动,看她图文并茂的生活即景、感悟。不过,这些都是“只言片语”,言不尽意、语有不详,这本随笔集才比较全方位地展示了她的澳洲生活。而且,“此中有人”,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我甚至可以说,我认识施梦尝二十余年,才开始有点了解她了。

对于即将前往澳洲的人来说,这本随笔集具有“指南”的功能,“澳洲人文”“生活琐细”两部分涉及了澳洲的风物、人情、法律、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娓娓道来,可感可信,而不是干巴巴的条文。这里盛产高品质的葡萄酒、水产品,这里到处都是玫瑰;不过,澳洲吸引人之处不止于此。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里有中国人、意大利人、希腊人、英格兰人,爱尔兰人……,大家和睦相处,没有种族歧视,更没有种族冲突。这里的人淳朴、善良,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社会,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南澳洲真是不愧“玫瑰之州”的别名,如《善意的社会是人文的社会》所记录的生活点滴、《种上一株蓝花楹吧》中和邻居老太的来往。这里的医院及医生“仁心仁术”,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如《对待生命的态度》《澳洲牙医所使用的语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细腻——与生俱来的人文》一文,描述作者的儿子在学校发生了意外,然后送到医院就诊;作者“移步换景”,从老师到护士、医生,从学校到救护车、病房,每个人、每个环节、每个场合都体现了细腻的关怀。这种宽容的文化、充满的善意、人文的关怀正是澳洲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这里,残疾人、弱势群体也可以活得有尊严,如《澳洲残疾人的体面生活》《澳洲——一个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受害者代言人》;在这里,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法外有情,如《法律不外乎人情》系列;在这里,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倒是真正践行了中国儒家的“成人”教育,培养孩子的友爱、仁慈、互助、尊重之心,如《5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些什么》《予施的幼儿园生活》《解读澳洲小学的成绩报告单》。

施梦尝的主业是翻译,工作中接触了各个行业、各种人物,这给她增加了深入了解澳洲的机会,也让她能够重新审视母语,比较、反思不同文化。诗人北岛漂流异国的时候,曾说中文是他“惟一的行李”;施梦尝的这部随笔恰是她旅居国外时候,运用母语写作的结集。在语言的交流、文化的碰撞中,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她更深切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她的中国文化情结也不减反增,拳拳之心溢于字里行间。《遭遇台湾国语》则谈到了台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她提到翻译台湾结婚证一段,不由让我莞尔:“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我记得我有一次在席间碰到一位台湾友人,他介绍自己名字中的“宜”:“我是‘宜室宜家’的‘宜’”,说得非常自然;而在座的内地客人仍然有点茫然,因为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已经比较生僻。当然,更因为具有了“他者”的视野,她也能够理性反思中国,比如《话说称谓》就由称谓谈到中国的等级制度。施梦尝接触了很多留学生,留学生的现状让她对国内的教育有了很多的思考,如在《出国留学,你准备好了吗?》《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个被打的还是打人的?》等文章当中,有缺乏自制力、沉湎赌博的学生,也有不善于和他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这些留学生身上的问题,都映现了国内教育的缺失,让人深思。

随笔集中最轻松、有趣的是“童真童趣”部分,因为我家有小女,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更能会心。施梦尝简笔寥寥,大儿嘉予的独立自主、小儿予施的“暖男”形象就让人不忘。清代的龚自珍曾经寻寻觅觅“童心”,童心可贵而易失,施梦尝就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当然,她也有纠结的地方,那就是两个儿子颠颠倒倒的中文,如《玩朋友》《我和中文有个误会》;这让学中文的她多少有点“情何以堪”啊!

大学毕业之后,我株守校园,而施梦尝周游列国,相聚、交谈的机会不多;这本随笔集弥补了这个缺憾。她喜爱旅行、花草、美食、美酒、美景。岁月的历练让她更加优雅、从容,更加懂得生活、享受生活,如《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美丽》《人生,真的是一种态度》等篇。她是一个翻译,具有相当的职业素养,但“翻译”并不是冷漠无情的“工具”;她很容易动情,常常流露出柔情、慈爱、悲悯,如《对待生命的态度》:“一旁身形高大,足有一米九的儿科医生正把那个小小的婴儿小心地托在手上仔细检查,我凝视着这幅奇异而温暖的画面,眼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又比如《一个上了报纸头条的男孩》记述了一位深度烧伤但心态乐观的台湾男孩:“面对这样一个充满阳光的年轻生命,我觉得我的任何同情和眼泪都是多余的,我只承诺他,如果不嫌弃我的手艺比不上他的妈妈,我愿意经常给他做一些中餐送来。”不过,她虽“柔”却不“弱”,《警惕巴厘岛街头的街头钱庄》里,遭遇玩弄小伎俩的钱庄老板,她敢于只身上门维权。《和律师针锋相对》里,面对嚣张的律师,她决不退缩,为中国翻译赢取尊严。日常生活中,她是贤妻良母,懂得“经营婚姻”;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也常常“洗手做羹汤”,为儿子们做“couscous”(《拥抱多元文化》)、烧鱼的时候在菜里加上了最重要的一个佐料:爱(《经营婚姻》)。

施梦尝的文笔如同她平常的语调,轻轻浅浅,有着女性特有的感性、细腻,又不乏幽默之笔;阅读这些性灵文字真是“如晤故人”。我也向她由衷地表达了我的羡慕,羡慕她的闲情逸致;她本无意为文,只是记录生活的点滴、“碎碎念”。我们却往往终日忙碌,无暇驻足、无心品味;我应该算是职业文人了,却是性灵汩没、文字无趣。我欣赏她的文字,更欣赏她的生活态度。是为序。

俞香顺 2017年8月 于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