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创业年代

一个演员的生活笔记 作者:李立群 著


创业年代

这四个月来,从初秋到冬天的中间,我一直在拍一部戏。我饰演的角色由四十出头到六十岁左右,是浙江里安山里的一个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自觉到一家人要走出山村,去到城市,找发财的机会。一个人会举家从老祖屋迁居,甚至用流浪的、捡废品的方式来维持生计,又要寻找任何商机,这个觉悟性、冒险性、毅力都要付出很多很大,否则,不是寸步难行就是打回原地,还消失了理想。当“风乍起”,往往会“吹不皱冰封的池沼”。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当心理没有准备好,心胸还没有张开,就算他读过很多书,也不见得能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或者是现在要怎么办?如果不能下定决心,充满斗志,终究还是会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创业之初,一遍又一遍的失败,有点像演员排戏时,一遍又一遍的摸索,在失败和摸索的同时,也得到了化经验为知觉的成长。那个历程,对个人,对国家社会,都是绝对重要的,而且只有在经历的时候,我们才能掌握它、感受它,否则,只是“听说”,或者“自我幻觉”而已。也就是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份很精密的计划,一气呵成。而是下定决心,认清楚世界和它的关系,认准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方向,在主观客观的时机当中抓住了感悟。正如一切美好的事,一样需要恰当的时机。所以有建设性的失败,再多次都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好书自然就不厌百回读,因为每次都有收获,好戏不厌百回排,因为都有观众喜欢。但是在这些“不厌”的经历当中,他也在等我们的心灵做好准备,达到成功、成熟的“时机”。所以时机才是造不厌的动力,反而不是好或者不好。好不好有的时候只是见仁见智而已。

我不好意思说拍这部戏有多历尽艰辛,但是一百多个工作日,让我对一个角色和社会互动的关系,却是感受良多。像这一类的电视剧并不多,因为它不是爱情片可以参考古今中外的题材,它也不是典型的政策片专打高空、重宣传,它只是默默地在诉说一个家庭,在温州这个先发城市里,如何演变从“无”到“有”的过程,一个取材于生活,却又不掩盖事实的创业片,以一个小人物的家庭活动为缩影,写意了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上的成功。

温州,总人口七百五十万,却有两百万人在外经商,足迹遍布中国城乡和世界一百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早的民营经济始自温州,集体经济(股份制),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一种两头在外的经济,走出去的经济,构成了“温州模式”。温州商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穷则变,变则通。中国人的创造力,似乎总是在磨难中成长;在不断地学习前人的成就;在古今集体的切磋与讨论之中“精益求精”;在既有的成就中,默默修正,有所发展;从没有计划中的体会,变成有计划的主导权的掌握。这个年代,就是我刚刚演完的、你我的《创业年代》。

《创业年代》这出电视剧又名《温州一家人》,这是我第二次用文字提到它。希望中国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们,不要太急。因为你们的步伐已经太快了,成熟的企业好像应该是“快跑”和“慢步”同样重要,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要“耐烦”,不要被进步太快的社会搞得晕头转向,而打乱了你们的初衷,迷失在改革开放难免会有的乱流中。过好你自己,把假的先变成真的,伪就伪,善就善,千万别上了伪善的当,像我一样,那对未来就会哑然无语。做一个好人,过好日子,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机会,机会天天都有。做一个好人,或者一个老好人,改革开放的大潮,才不会走歪,走散。社会是你的,而不是你是社会的,一切,由你的善良和勇气做起。那么再令人失望的社会,都能够历百劫亦可以复生。

2012年2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