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嫘祖:渐行渐远渐无情

陌上芙蓉开正好:那些蜀中才女们 作者:唐玉霞 著


嫘祖:渐行渐远渐无情

嫘祖,和武曌一样,是专属于一个女人的名字。《现代汉语词典》在“嫘”字后面只有短短的一条解释:“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祖”在汉字中有源头的意思,嫘祖是个高高在上,具有法相庄严、正大仙容感官印象的名字,无论是字的表面意义还是字所代表的人物的意义。但是,“意义”这两个字,究竟又是什么意义呢?意义往往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认知的狭隘性,但是如果因为时代和认知,不断地否定、重建意义,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总是处于摇摆不定的惶恐之中。人类需要某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奠基于道德底层,也需要某些亘古不变的榜样传达力量,保持精神世界的稳定和平衡。

写嫘祖其实真有点儿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这个人在时间的距离上太过遥远,因为遥远往往踪迹不可寻,寻到的也不可信。能相信什么呢?你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里发生的事儿,如今同学会上被人说起都是说法不一,如有雷同实属意外。何况距今几千年,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口口相传,随意性太强。文字记载都是漏洞百出,一考证,千疮百孔。

但是说到四川的美女、才女、名女人,不能不提嫘祖,横贯中亚的丝绸之路的第一步,其实是从嫘祖手里一只小小的蠕动着的蚕开始的。

传说不长,宛如平常一段歌

我国是丝绸业的发源地。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幼虫在变成蚕蛾之前,吐丝结茧,将自己包裹在蚕茧里。每一个蚕茧都是由一根长2000—4000米的蚕丝组成。丝绸,就是由这根蚕丝织就。栽桑、养蚕、缫丝,到并捻丝线、纹织工艺、整经织造、印染整理以及成为民间智慧结晶的各种刺绣技艺,如缂丝、刺绣、抽纱,蚕、桑、丝、绸、织、染、绣等各专业分工不同,工艺技术不同。苦恨年年压金线,从传说中的天上织女到民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蓬门女子,柔软绚丽的丝绸展示了古中国的魅力与创造才能,同时也衍生了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记载最多的是嫘祖教民养蚕制丝。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即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落村山一户人家。那是采集野果果腹、以兽皮蔽体的远古时代,姑娘长大后每天外出采集野果奉养体弱多病的父母,近处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以后拿什么来奉养父母呢?姑娘走投无路,靠在一棵桑树下哭起来,哭得非常伤心,连天庭都被惊动了。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为了奉养父母一筹莫展,非常不忍。正好天庭中的神仙马头娘因故获罪,作为惩罚,玉皇大帝将她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使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觉得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味道还挺好,也没有吃出什么问题,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桑葚极大地拓展了食物范围,解决了果腹问题。

转眼暮春到来,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丝织成茧子,细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且能反射出美丽的七彩光芒。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用拉出来的丝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冬暖夏凉。于是姑娘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社会,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们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她辅助黄帝战胜了蚩尤和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她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

还有一个关于嫘祖的传说,大同小异。相传,嫘祖的父亲叫羲诚,母亲叫歧娘,住在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嫘祖坪,以狩猎和采集山间野果为生。夫妻年近40岁,膝下尚无子女。一天夜里,母亲梦见一位女神以一只彩凤投到她的怀中,接着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数月之后生下一女,取名王凤,意思是王母赐给的彩凤,王凤就是后来的嫘祖。

嫘祖自幼聪慧过人,也很孝顺。10多岁时,她上山采果奉养双亲,发现了吃桑叶的天虫,就是后来的蚕,又观察到了天虫吐丝结茧,于是她将野蚕拿回家中饲养成了家蚕。后来她在蜘蛛结网的启示下发明了抽丝织绢,根据太阳影子的启发进而发明了治丝兴衣,并四处教民栽桑养蚕、织丝编绢,在青龙场开辟丝绸贸易。黄帝西巡入蜀,发现嫘祖,并爱上她,于是合族联姻。嫘祖与黄帝结婚后,行走四方,化干戈为玉帛,教民栽桑养蚕,后逝世于衡阳道上。

还有很多传说,神仙鬼怪,往往让人无力判断。但可以确定的是,第一个发现了蚕、发明了养蚕缫丝的人,被称为“嫘祖”。

女性发明家第一人

中国是世界上蚕桑、缫丝、丝绸的原产地,素有丝国之称。中国丝绸最早传到古希腊,希腊称中国为“支那”,即希腊文“丝绸之国”的含义。如果要研究丝绸的起源和发展,就离不开四川。四川是中国丝绸的源产地之一,不仅以嫘祖、蚕女等古史传说饮誉海内,而且以蜀锦、蜀绣等丝织品驰名中外,在中国丝绸文化起源和发展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嫘祖、蚕女等中国丝绸史上的里程碑人物,均与古代巴蜀有关,尤其与今四川盐亭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世文献中对中国丝绸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此篇文章介绍的丝绸种类有丝、织文(有花纹的丝织品,应即绮)、玄纤缟(纤细的黑白缯和白缯)、玄缍机组(黑色和浅红色的丝织品)等。而《禹贡》的记载进一步表明,早在中国文明兴起的初期,中国丝织品已经出现了许多种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可见中国丝绸的起源时代,还远在《禹贡》的成书年代之前。《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衣裳而天下治。”孔颖达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这表明,中国丝绸的起源是在黄帝时代。《淮南子》所引的《蚕经》,对蚕桑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也有明确的记载:“《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

中国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按照古代的性别分工,即古代文献屡次述及的“男耕女织”来看,黄帝正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养蚕”,“织丝茧以供衣服”,不仅与古文献所传和考古材料所示中国蚕桑、缫丝、丝绸的起源时代正相符合,而且也同古代社会以性别为基础的历史分工一致,从而表明嫘祖为中国蚕桑丝绸之祖之说具有合理性。中国丝绸起源探索,嫘祖作为丝绸早期起源的代表,其地位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历史、考古、人类学等有关嫘祖的文献材料和大量丝绸史迹表明,嫘祖与中国丝绸的早期起源,尤其是与巴蜀蚕桑、丝绸起源的关系密切,从而表明历史上确有嫘祖其人,嫘祖确为中国丝绸之祖,嫘祖故里西陵氏之国在今四川盐亭。

北宋建隆元年疏文称嫘祖“教民养蚕治丝,无须树叶蔽体;令地产桑育蚁,遂教人力回天。脱渔猎以事农耕,制衣裳而兴教化。德配黄帝,辅成怀柔统一之功;恩重元孔,垂教以农立国之本”。嫘祖,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发明家第一人。她的发明解决了衣、食这两大关键性问题的一半,结束了大家穿兽皮挂树叶的历史,同时也为中国社会漫长的两千年的男耕女织的传统打下了基础。

养蚕缫丝,其实是非常草根的行为。但是,最初的创造发明,就是从草根的劳动中总结发明的。嫘祖虽然作为黄帝的正妃,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她也是亲力亲为的劳动者,因为社会还没有发展到有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让上层社会有高高在上、不问稼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权利。

将养蚕缫丝继续发扬光大,再度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的,是另一个来自草根的妇人——黄道婆,她改进并推广了纺织术。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公元1200年。

南宋末年,黄道婆出生于松江府乌泥泾镇,就是现在的上海附近,这个时候的黄道婆应该只是个黄姓人家的小姑娘。黄道婆出生前后,棉花种植已经普及今天的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少妇女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十二三岁的黄道婆作为童养媳,在夫家受到虐待,她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她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

海南在当时是偏远蛮荒之地,但是生活在那里的黎族人接受了黄道婆,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了她。当时,黎族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纺织技术,黄道婆逐渐成了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的黄道婆始终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海南崖州返回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黄道婆将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传授给故乡人民。她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习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改革创新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推广开来。

除了改革棉纺织工具,黄道婆还把从黎族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织造技术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虽然黄道婆回到家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推动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养蚕缫丝是丝绸锦缎的开始,纺纱织布满足了更多人的生活需求。可以说,无论是嫘祖还是黄道婆,都具有普济天下的功劳。但是在历史书籍中,关于嫘祖的故事被神化,而关于黄道婆的故事一直停留在她的纺纱织布发明创造上,黄道婆的个人生活无人问津。因为她是个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所做的一切都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既然这个人生活在公元1000年前后,已经无法神化,那么也就无法演绎下去。

神话是一种信仰,信仰是一种梦想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就是嫘祖。据说黄帝有四妃、十嫔,嫘祖是黄帝的正妃。黄帝的孩子也不少,共有二十五个,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到十二个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且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神话的延续。

神话记录了人类早期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的故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最初是原始人构想的,是先民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条件,人对很多现象都不能做出科学解释,于是以神话为形式幻想故事,创造出很多基于现实又远离现实的形象。

神话传说是基于当时社会认知的,反映了整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男权社会,中国古代神话女英雄逐渐柔化。在母系社会,女性具有领导权和话语权。随着时代的演进,原始的道德观开始受到私有制的冲击而动摇,轻视妇女的观念便开始流行,于是在神话里,女性神地位开始下降,儒家思想的男性中心主义对神话性别角色起决定性作用。盘古开天辟地,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构成了神话帝系谱,仅有的一些女性形象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改变。惊世骇俗的女娲补天造人之后,成为婚姻之神、音乐之神,在民间被称为“女娲娘娘”,是慈祥和宽厚的代名词。女性的存在和发展渐渐式微。女性神灵只有作为男神的配偶和亲属才得以存在和流传,无论是嫘祖,还是嫦娥,抑或是织女。而且这仅有的几个女性神话形象,并没有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她们必须吃苦耐劳、心灵手巧,作为能干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尾随在男性后面。

随着时代发展,神话的神圣性被渐渐消解了,走向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女性数量增加了,但是她们的面目和在男性社会中的功用却复杂化了,无论是妲己、妹喜这样的狐狸精,还是白娘子、织女,包括七仙女这样的普通人的妻子。父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性别方面必然坚信所谓“女人祸水论”,她们是男性中心社会图解女色亡国观念的活生生的代表人物。而后面的几位,是神话人物对于俗世生活的迷恋和投入,除了一个神仙鬼怪的背景之外,她们是完全按照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存在的。她们脱离社会道德准则的缘由和目的,也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白娘子这样修炼千年的蛇精是为了嫁给一个稀里糊涂的小男人;七仙女和织女这类王母娘娘的直系亲属或者玉皇大帝的职员,看重的是人间木讷的穷小子。至此,神话已经被男权社会利用了。神话是人类最初感觉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最初为自己的生活世界所寻得的一种意义和安慰。既然生活的世界没有意义,那么人总得造出一个意义,否则,人继续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存活就完全没有道理了。人的生活与动物的生活的不同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生活必须要有某种依据、某种希望、某种道理,而绝不只是为了存活,还要活得舒适,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寻找到寄托和舒适度。

神即是人,人也即是神。神话从来都没有中断,因为原型不会中断。原型以遗传的方式存在着,同时又在历史的进程中改变着自己的外形,但内核永远不变。神,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处处都看见神一样的东西,而且最先、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明智的人的心中,在以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作品的深处见到它。黄帝时代,人将无法解释的现象神化,因为精神的需求,将人也神化。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需要某些神化的人和事作为民众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标杆,也是民众的心理诉求。比如对于被神化的黄帝来说,他的妻子是被神化的嫘祖,拥有发明创造得到天助的能力。而普通的民众,在生活中期待的神话是主动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的田螺姑娘,无论自己如何贫贱,依然有美丽的仙女来跟自己耕田织布、同甘共苦。

贤惠,有时候是一种毛病

贤惠,是自古以来男人对女人的要求。几乎每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着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这个男人有史记载的是黄帝,而这个女人,有史记载的就是嫘祖。

嫘祖是开创上古文明的科学发明家。但是,在渐渐累积起来的神话与传说中,关于她的资料日渐丰富,她的所作所为也日渐被神化。她实现了西陵内部联盟和西蜀部落联盟,并与黄帝实现了部族大联盟;同时,她又是辅弼黄帝、联盟炎帝、东进中原、战败蚩尤、统一万邦,奠定华夏立国基础的政治家;她是教民养蚕、丝织、制衣,推行天下,开创并推进上古文明的教育家;嫘祖生二子,她和轩辕决定,把长子青阳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砻江),接受艰苦环境磨炼,让能担当大任之孙颛顼继承黄帝位。这些都表明嫘祖是识大体、不徇私,为国教子的贤妻圣母。还有,嫘祖恩威并用,以攻心为上,是平定西陵境内多次小部落叛乱的军事家;她提倡婚娶相媒,缔结对偶婚姻,进行人伦教化,逐步终止群婚、乱婚、抢婚等落后的社会风俗;她悲悯民瘼,使先民免于受冻致病之苦,是上古最突出的慈善家;她“以劳定国”“以死勤事”“未尝宁居”,不坐享帝妃“第一国母”清福。嫘祖终生为教导和推广蚕桑事业奔走劳碌,老来逝世于南巡的衡山道,这也体现了她毕生为民谋福利的牺牲精神与奉献精神。

国人对于女性普遍提倡执行的价值观就是,站在男人的后面,以男人为生活重心,只问奉献不问索取。嫘祖的行为被历史标榜不仅仅在于她的伟大发明,还在于她在伟大发明之后,站在伟大的黄帝身后,塑造了一个完美的贤妻良母形象。她没有坐享黄帝妻子的福利,而是与黄帝同仇敌忾、同心协力,夫唱妇随,含辛茹苦地辅助丈夫,这是贤妻的定位;另一方面,她在子女的人事安排、职业规划上和黄帝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而不是谋求眼前的享受,这是良母的定位。这两重定位塑造了嫘祖这样一个伟大到神圣的妻子与母亲的形象。但是,这种定位明显带有后天附会的色彩。这是文明发展之后,为发明家嫘祖增加的另一层功能。

男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掌握了权柄,女性地位则被贬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传宗接代,生育功能是第一大功能。如果女人不生孩子,男人可以休掉她。还有“三从四德”的约束。在嫘祖时期,这些条条框框还没有明确形成,但是神话是后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将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渐渐渗透进去。女人的价值就体现在围绕着大太阳和小太阳旋转上,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贤妻良母。

易中天认为,贤妻良母是对女性的单方面要求,是夫妻间的不平等条约,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赞美,无疑是赞美这种不平等关系。中国打天下的英雄们,身边何尝不是一个又一个的贤内助呢?从上古的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嫘祖是黄帝的贤妻,涂山氏是大禹的贤妻,娥皇、女英是舜帝的贤妻,女性作为正面形象的存在,必须以贤妻良母作为唯一的判分标准。这样的女性价值、女人定位,导致了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尴尬处境。标准化,是牺牲品,因为没有自己,将自己放在无我之境,没有自己的好恶与取舍,一切都是以男人的标准为标准,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男人。像嫘祖这样被标准化的母仪天下形象,在后代中国历史中,非常有名的有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非标准化,就不是好人。如果有自己独立的需求,偏离了男性的社会主线索,或者有自己的主张,并且明确表达自己的主张,甚至不择手段、不惜牺牲男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人的有我之境,一旦有自我,那就不是好女人了——无论是喜欢听撕绸子声音的褒姒,还是站到男人前面的武则天。

为了确保女人都能成为站在男人身后的傀儡,周代开始推行闺媛礼。这主要是对女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女孩子成为合格的女人。《礼记·内则》记载了周代的妇德标准,到了秦代,女子的贞节问题备受重视,汉代,闺媛礼终于完善。前汉、后汉,各出一位流传千古的女子教育专家。前汉出了个刘向,作《烈女传》;后汉是班昭,作《女诫》。汉代之后,对女人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巩固,各种家范、家规类的素质教材不断出版,后人整理为《女儿经》《女论语》之类,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堪称“女式百科全书”。这些要求像枷锁一样桎梏了女性的创造力,像嫘祖这样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创造精神的女性渐渐稀少。一个黄道婆的诞生,还是从海南这样当时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走出来的,如果黄道婆继续留在乌泥泾镇,创造力早就被戕杀在萌芽状态了。

贤惠,有时候就是一个毛病,当它成为整个社会都极力提倡的道德准则,被长期变本加厉地推广时,其后果就是一种深入基因里的毛病。这个毛病直到男女平等的今天,也在很多男人女人的骨子里作祟。

渐行渐远渐无情

神话传说,虽然是传说,但也是有现实依据的。神话传说不仅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时代的思想、感情、心理、性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及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嫘祖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现实人物。

传说和演义,一根一根编织成现在的嫘祖,而现在的嫘祖有多少和真实的嫘祖接近?我们强调真实,但是愿意接受的其实是修饰。也许,遥远的嫘祖只是踩着早晨的露水,去采桑叶的女子;是个半夜起床,为蚕们添加桑叶的主妇;是在昏暗的油灯下,抽丝剥茧的女人。辛劳,但是安宁平和,日子不就是这样过下去的吗?

嫘,是一个“女”加一个“累”,劳累的女子。累分三种:一是身体上的累;二是心里累,朝思暮想;三是身累、心累,身心俱疲。嫘祖是最早开始劳累的女人,或者是辛苦劳累的女人的鼻祖。与嫘关系密切的另一个字是“蚕”。“天”“虫”叠起来就是“蚕”字,对于这只蠕动的会吐出丝来的小东西,古人无法理解,便把它命名成天的虫子,就像劳累的女人成了嫘一样,天的虫子被命名成了蚕。这是一种简单而又充满庄严感的仪式。

渐渐被神化的嫘祖,在神坛上日臻完美。她曾经代表了女人的最高境界,和伟大的男人一起开创伟大的事业,解苍生于倒悬。但是,在她被神圣化的过程中,她渐渐失去了作为女性的魅力和真实感,她是神,不是人,更不是女人。你看她哪里像一个真实的女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