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日游: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所有的美好,都是恰逢其时 作者:孟斜阳 著


春日游: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韦庄《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风和日丽,万木萌发,真是酝酿情感、发生故事的一个绝妙时间点。在这样美好的春天里,和风吹送,春阳暖照,满树杏花把这春意闹得一派生机盎然,那飘落的片片花瓣随风吹到了人的头上、脸上,痒乎乎的,让人感觉春天是这样亲切和美好,与人简直是肌肤相亲!这树树繁花,满头花瓣!让心里洋溢的那种春情浓得化不开。

这样诗意的春天里,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那位春日游的少女,衣饰是怎样的鲜艳,容貌是怎样的美丽,情怀是怎样的旖旎,在春天的阳光下,那少女的身姿也是怎样的风情万种。这样落英缤纷、花雨飘洒的环境,对于一个正当年华的少女而言,也正是催生浪漫春情和遐想之所在。

在这种情况下,少女蓦然看见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陌上”一词颇牵人神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年,吴越王妃走在春日“陌上”的风景里,而善解人意的吴越王钱镠会专门派人带信,叮嘱她尽情游赏:“可缓缓归矣。”可见,那是怎样一个美丽如仙境的春之“陌上”!

这样花开遍野的春日“陌上”居然出现了一位翩翩少年郎:那位陌上年少,风神俊朗,仪态潇洒,“年方少”而且“美姿容”构成了致命的魅惑。这样的少年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就像厚厚积雨的云层里出现了一道闪电,瞬间耀花了少女的眼睛。那一刻,也许她激动得脸现红晕,胸中“咚咚”心跳如撞小鹿。那种“惊艳”的情形好有一比,就像现在的明星闪亮登上舞台时,台下疯狂少女们齐声发出的尖叫!

应该说唐代的这位青春期美少女是矜持的。尽管如此,她仍然很激动地赞叹一声:“足风流!”一个“足”字透露了那位唐代少女心中的爱情理想:她心中喜欢的正是这样的少年郎。一句“足风流”道出了女孩对那陌上少年的一见钟情,潜台词就是我很喜欢你!少女的春情尽在其中,可见那位陌上美少年有着足够强大的“杀伤力”。

但是,赞叹归赞叹,表面看也是只道出一个事实而已。接下来,一个更大胆的念头闪入少女的心灵,说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的心里话:“我如果嫁给他,这辈子都心满意足了。”显然,少女的爱意从幕后走上前台,以饱满的激情赤裸裸地对意中人发出了爱情宣言。这已经是非常大胆和直白的求爱了。

然而,本能的谨慎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少女也许自问:如果对方是个薄情的浪子呢?但这时她已顾不得许多了。韦庄笔下这个游春女孩儿更进一步袒露心扉:“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就这样了,哪怕这段感情没有结果,最后被无情抛弃,我也决不后悔。”

这句话热得发烫,有一种从内心深处直接冲口而出的饱满而强烈的爆发力,有种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果决。这样的痴情话语,这样表达爱情的声音在那个时代绝对是空前的。当年的歌女红拂在隋相杨素府里,一眼看到英挺不凡的李靖时,也许内心深处掀起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激情。当年的卓文君听到司马相如的琴声时,也许心弦就在刹那间被拨动了:“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也许,这样的爱情就是一种冒险,就是不计成败、不计回报的。它没有那么多现实功利的考量,什么良媒啊,什么婚聘啊,甚至父母之命,都不必考虑。未来,可能会被爱情的刀锋伤得血泪斑斑,这种原生态的爱情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这首小词,让人感受到古代汉乐府诗《上邪》那种飓风般的爱的激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种爱情是何等的充沛、奔放和炽烈!

显然,这种爱情不属于温馨淡定的“夕阳黄昏恋”,也不属于理性平和的中年人爱情;而只可能属于年轻人,甚至是青涩而蒙昧的激情初恋,具有一种饱满的原生态激情。

这样的爱情,也许人的一生可能只拥有一次。它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爱情本身,是没有被尘世污染过的原生态爱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位年轻女孩子读过这首《思帝乡》后颇有些伤感,这样写道:“女人一过了25岁,身边的朋友也都一个接着一个地结婚了,亲戚家人也都在突然间开始操心你的婚事了,仿佛你昨天还是个孩子,今天却又可以去嫁人了。自己也慢慢25岁了,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爱情,不敢信了却又向往。

“一天,偶然读到韦庄这阕《思帝乡》,竟有些痴痴发怔,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15岁那一年。那时正在上高一,第一次见到真正让自己心动的男孩。在春天的校园里,与他擦肩而过,总忍不住回头望他,清晨阳光照在了他的身上。那时总想看到他,经过他的教室,总是放慢脚步,也只是为了能够看他一眼;校园中,也总是追逐着他的身影,每每捕捉到,心里便雀跃不已。如果被他察觉,却又总是马上调转目光,看向别方,但心里已经是小鹿轻撞;如果看到他与别的女孩说笑,那一天的心情马上就会变得糟糕,再蔚蓝的天空,看在眼里也是灰蒙蒙的。可是,他的模样,我现在已经不怎么记得了。却永远忘不了那个早上,那个阳光下的少年。”

是的,不论是谁,不论多大的年纪,读到这首词都会莞尔一笑:谁没有年轻过呀?

这首词还有一种解读法。

在那个温暖的春日里,那个杏花吹满头的季节里,少女游于花间陌上。春风和煦,花开遍野,清旷无际的蓝天,自由飘荡的白云,营造出一种美好的、适宜于萌生幻想和憧憬的氛围和环境。而正当年华的少女最愿意也最喜欢做的梦是什么呢?

当然是玫瑰色的梦,是关于青春和爱情的梦,关于白马王子的爱情童话。在唐朝的女孩子梦里的就应该是那种风流才子、五陵年少式的翩翩少年郎。所以,另一种解读就是词中“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并非实景,而是少女游春时产生的愿景和想象。

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蛰伏与等待,人们的心情是单调和闭塞的。当春日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人的主体意识与客观现象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新鲜的心理感受与反馈。

词一开头就是“春日游”,这个“游”的过程就是少女在春日里感受春天各种新奇景物,可能出现种种奇妙邂逅的过程。少女的春日游当然不只会看到杏花。“春日”这个词里含意非常丰富,与一系列同春天有关的美好意象发生联系,而“杏花吹满头”只是在这个众多景象和潜意识里浮起的冰山一角。语句很简洁精练,但它们调动的却是人们头脑中一切与春天和杏花有关的诗意。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大漠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杏花”在这里是一切春天景物的具体象征,是浓缩了关于春的一切价值意义的诗性符号。

“春”这个字眼儿,往往更多地与男女爱情有关:怀春、思春、春心、春情等。“杏花”也有“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等朦胧意象,还有《西洲曲》里“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的着杏红色衣衫的采莲女,都与人们的情爱心理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当“杏花吹满头”时,人的心理就会有着微妙的波动:满树繁花,一阵风过,那杏花飞舞下来吹得满头都是。如果是落花缤纷的话,当然不会只是落在头上,也许身上都会有。而花的芬芳,花的色彩,花的形状,花的柔软,对人的视觉、触觉、嗅觉都会产生一种“磁场”效应。总之,这是一种人的身与心同春天景物直接发生了接触,人被春天撞了一下腰,有了肌肤之亲,有了贴身的体验。于是,人的心理甚至生理都发生了变化。它们都或明或暗地指向了人们内心最强烈的隐秘愿望。

对于花季的游春少女而言,这种指向人内心深处最隐秘又最强烈的愿望无疑是玫瑰色的爱情。

大自然对于人的这种影响是微妙的,又是深刻的。天人合一,往往体现在这种相互交融影响的过程之中。古人常说“蛊惑”二字,这种“蛊”,据说是古时一种能迷惑人心智的小虫子。其实这些神秘的东西有时只是一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因此,“杏花吹满头”,毋宁说就是大自然对游春少女的一种“蛊惑”,对少女的心灵产生了魔术般的神奇效应。而陌上年少的“足风流”也是一种“蛊惑”,令她心头的春情蓬勃地复苏了。

正是一系列自然界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多重现象效应,“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才显得笔力格外饱满酣畅,既表现了词中主人公赏花游春时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也对读词的人产生了一种“磁场”效应,一种无形的“熏染”,从而为下面的情感生发埋下伏笔。

于是,游春踏青的少女在这样花落满头、花香满衣的氛围里,在这样感受着万物苏醒萌发的情境下,内心产生了一种萌动和遐想:“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她的心开始怦怦地跳了,那种指向逐渐清晰,开始产生了一种明确的愿望,一种清晰的向往,并开始借助眼前的现实景象为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白日梦:在这花开时节,在这游春赏花的人群中,有没有一个才华横溢,风神俊朗,“年方少”而且“美姿容”的年轻男子呢?

如果这样一个符合她对男性全部美好幻想的,让她能够对爱情、对人生产生某种强烈激情,值得许身的人出现了,她就要将身嫁与,把自己一生都交付与他!“纵被无情弃”,她也不后悔!

多么饱满的笔力,多么蓬勃的内心感情。最后的两句话说得多么决绝,多么有精气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