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福庵小篆《陶渊明诗选》墨迹本

人情多在回眸:近百位上海文化名人的往事 作者:王晓君 著


王福庵小篆《陶渊明诗选》墨迹本

王福庵是我心仪已久的书法篆刻家,他精研金石文字、工书,曾与丁仁、叶铭、吴隐在西湖孤山之麓创设已有110年历史的西泠印社,功在印界,利在百姓。他的作品,或书册,或拍卖行我均有所见,但总觉不过瘾。一次在采访女书家钱玮婧时,偶然在她书桌上发现两本线装本的手迹临摹本,我便好奇地问钱玮婧,她说:“此乃王福庵老先生的小篆《陶渊明诗选》手迹。”我的心为之一震,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王福庵的真迹,还是第一次,颇有暮然回首,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感,为此,高兴不已。

王福庵小篆《陶渊明诗选》手迹

小篆《陶渊明诗选》分为上下二册,小16开本,各126页,每页为4行,每行5个字,全用精美的小篆写成,计三千余字。古朴典雅的淡绿宣纸封面与魏滋康用篆体写成淡黄题签相互映衬,很美。其内容全是录陶渊明的诗选,其中有《答庞参军》《桃花源诗》《归园田居》《读山海经》……陶渊明的诗大都为五言,读来朗朗上口,而王福庵抄写得更是一丝不苟。如《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霞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愿使无违。”行文规整匀净,温润劲健。笔酣墨浓,似铸刻状。封二还有书家戴自中《王福庵篆书陶渊明诗选》题签。我发现首页的左下角还有魏滋康喜好的“物常聚于所好”的印章,这两本集子显然是魏滋康的钟爱。

我不禁问钱玮婧:“此二本王福庵手迹本怎么会落到你处的?”钱玮婧向我叙述了这样一段故事:那是2012年的一天,钱玮婧在戴自中老师的引领下拜见了魏滋康。魏滋康是王福庵的二弟子,他所作的铁线篆,飘逸中显秀拔,内蕴中有精气神,可谓刀刀见功力。他的大师兄吴朴堂曾为毛泽东、何香凝、宋庆龄等老一辈领导人治过印。吴朴堂曾劝魏滋康加入印社书画协会求发展,但均被魏滋康谢绝,他始终抱定“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宗旨,快乐一生。他对老师行孝如子,奉书为尊。魏滋康把王福庵给他早课晚读的两本手迹本视为至宝,日日临,月月背,形影不离。

戴自中向魏老师介绍了钱玮婧:“钱玮婧自幼随我习书,为沈尹默的再传弟子,她初二时便崭露头角,为自己母校光明初级中学题写校牌。在上海大学国画系读书时,依然来我处学习;如今,她大学毕业了,工作了,还依然来我处学习,尊重师长。她收集沈尹默的素材,写论文出专集,十分执着。我根据沈尹默老师广临帖,广拜师的教诲,特意把她推荐给你,拜兄为师。沈尹默在上海的学生不多,屈指算来,胡问遂、拱德邻、戴自中当是较贴心的了。说起戴自中与魏滋康的友谊,还应追溯到他们各自老师的友情了。民国初年,王福庵移职北京印铸局校正,更兼职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编订画册。沈尹默时任北平大学校长,因精于书法也常被故宫博物院请去做文物鉴定,两人志趣相投,莫逆于心,终相与为友。老师成莫逆之交,弟子自然也成了车笠之交,经常往来,切磋交流。”魏滋康听了戴自中介绍后,十分动容地说:“我年事已高,学生已带不动了,这样吧,我把王老留我的两本真迹手稿赠给小钱,她可早晚对照大师之手迹临写,若能早日成才,也不枉戴老师的一片苦心。”为此,魏滋康还专门为钱玮婧刻了两方对章,白文为“钱氏女史”,朱文为“玮婧书画”。魏滋康还反复叮嘱钱玮婧说:“我把先师墨宝传之可靠的年轻人,我心也定了,望你珍惜。”

钱玮婧说:“现在,我除了每天临太老师沈尹默的帖外,还要练王老先生的手迹本,它们像阳光流水般涌进了我的生命,我会攀登的,决不辜负前辈对我的厚爱。”古人曰:“千篇著述诚难得,一字知音不易求”,两本王福庵的手迹临摹本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好在王老衣钵有人传承了,这是值得庆幸的。

左始:魏滋康、钱玮婧

魏滋康为钱玮婧刻的两方对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