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徐志文的海之恋

人情多在回眸:近百位上海文化名人的往事 作者:王晓君 著


徐志文的海之恋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海是崇拜的,但赏之有余,写之不多,画之几无。不信,你可阅唐诗宋词或中国绘画史。

当今画家徐志文却以他扎实的中国画的基本功和无畏的勇气,大画特画大海,独步天下,轰动美国。他的《熏风沐浪》受到大家的好评,并获“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

《熏风沐浪》画面上烟波荡荡,巨浪悠悠。水面上一朵朵银白色的浪花,荡漾着欢乐的笑声。白沫掩盖了混浊澎湃的海水,乖乖地在黑色沙礁上翻动玩耍,宁静而瑰丽。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幅刚经历过霹雳咆哮后的大海图:留白形成的浪花,湿墨点染的沧海,浓墨厚重的礁石,淡墨晕染的波涛,构成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的壮丽而有内涵的大海图。徐志文说得好:“画海必须懂海,就像水兵与海日夜相处一样,有着深厚的感情。俗话说,‘胸中有海,方能下海捉鳖’。”

徐志文

徐志文出生于临近大海的宝山,孩提时,他随父亲去长江边打渔(当地人习惯把长江叫做海)。面对潮起潮落的大海,有时静得能听到启东的狗叫声,有时能看到摇震着天地的狂风巨浪。徐志文从小喜欢画画,高兴时便在平坦的沙滩上,用树枝画上小鸟花草,偶尔在父亲香烟壳子上画画《三国》《水浒》中的人物。凭着从小对绘画的喜爱,徐志文于1959年考进了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第一届上海画院班(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为是第一届学生,故得上海中国画院的画家们细心呵护,耐心指点。在校期间,因为家贫,徐志文每次回家都必须去浅海中撒网捕鱼,捕来大鱼后,换成钱,去买笔墨纸砚,小鱼便让父亲当下酒菜。徐志文说:“我踏着涛峰浪尖,与粗犷豪爽的大海对话,是大海养育了我,是大海给了我海一般的性格。”毕业后,徐志文被选进上海画院进修后,留任为专职画师,他师从谢之光和唐云,攻人物兼习山水花卉。

也许是稚嫩,也许是纯朴,血气方刚的徐志文得罪了个别领导。不久,他与程十发被下放至崇明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当时崇明农场的环境十分艰苦,硬邦邦的泥地,透风的漏窗,硬硬的板床,风吹摇曳的木门。出身农家的徐志文年轻有力气,对环境不以为然,然而对上了点年纪的程十发来说,却是一种磨难。有一次,程十发因受不了寒冷和精神上的打击,他突然失去知觉,瘫软倒在泥地上,大小便也已失禁。亏得徐志文把他扶置于床,灌以热茶,擦以热水,程十发才渐渐地苏醒了过来。回画院后,徐志文仍受到挤压。无奈之下,徐志文远渡重洋去往美国。热心的唐云怕徐志文在美国举目无亲,特地为他写了推荐信给美国的朋友,请他们照应徐志文。

含着热泪的徐志文就此踏上了征途,远赴美国讲学。凭着高超的画艺,徐志文很快在美国立稳了脚跟。几年后,在美国已经如鱼得水的他经常随友出公海钓鱼,其实钓鱼是假,览阅大海,观大海之变是真。为了更好地表现大海,他会在大西洋畔觅屋而居。有时,他也会专程赴台湾东海岸、韩国济州岛考察大海……

面对大海,徐志文懂得了:海之浩大,自己只是沧海一粟的道理。徐志文不仅了解大海的形态外貌,更了解大海的奥秘和内心世界。性格决定命运,徐志文冲破了无形的桎梏,他时而画海的笑,时而画海的歌,时而画海的怒,时而画海的啸,将水之淋漓,墨之淋漓,情之淋漓全部融入到大海之中。

《万骏腾啸图》是何等的气壮:狂风涌着万顷波涛,千军万马席卷而来,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摇撼着脚下的海岛……徐志文纵情的宣泄着,表现着,仿佛忘记了自我。

历经大海,渲染大海,美化大海的徐志文,终于悟出了大海的真谛:海是人生,有平淡,有曲折,有起伏;海也是社会,要驾驭它,必须真正理解它,亲近它,只有这样,才能踏着躁动的波浪,勇往直前。于是,徐志文把自己的斋名“听涛轩”改为“悟涛小筑”。他说:“我虽已入籍美国,但我仍爱故乡,我毅然放弃美国,定居生我育我的上海,因为这里有属于我的大海。”

徐志文作品《熏风沐浪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