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惨的童年

林肯传 作者:(美)卡耐基 著,鹤泉 译


悲惨的童年

林肯的母亲叫南希·汉克斯,她从小由自己的叔叔和婶婶抚养长大。从她不会写字、在跟人交易的时候仅仅用符号来记录可以推断,南希应该没有上过学。

南希从小在森林深处居住,很少出门,因此朋友也不多。她二十二岁那年,和肯塔基州最粗野的男人结了婚。男人的名字叫托马斯·林肯,是一个呆板而又笨拙的家伙,靠着给人打零工和偶尔打猎为生。在那片落后的森林中,人们称呼这个男人为“林克汉”。

托马斯·林肯是一个流浪汉,他总是四处游荡,在饥饿难耐的时候,什么活都干过。他修过路,砍过树,猎过熊,耕过地,帮人修理过屋子。据说,他还曾经扛过枪,担任看守犯人的工作。1805年的时候,肯塔基州的哈丁郡还曾雇佣过他,酬劳是每个小时六美分,任务是追捕和鞭打不听话的奴隶。

托马斯·林肯是一个完全没有金钱概念的人,他曾在印第安纳州的一家农场住了十四年,可这十几年竟然一分钱也没有攒下,以致最后连每年十美元的土地租金都拿不出。还有一次,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了,他的妻子只能用野生的荆棘条来缝制衣服,可他却跑到肯塔基州的伊丽莎白小镇上,贷款为自己买了一条银白色的吊带裤。没多久,他又在一次拍卖会上花三美元买了一把利剑。也许,即使是在一贫如洗,粒米不存的时候,他也会配上自己的剑,穿上吊带裤去闲逛吧。

结婚后不久,托马斯带着全家迁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那里托马斯开始尝试着做木匠以维持生计。很快,他就找到一份建造磨房的差事,可是由于不懂得丈量木料的正确方法,导致切割出来的东西不是不够方正,就是长度不对,最后雇主大怒,死也不肯付给他工钱,为了这事还引发了三场官司。

托马斯生活在森林中,经过这件事之后,他觉得丛林里虽然无趣,但那里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于是,他又带着全家来到一个森林边上贫瘠的农场当中。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村庄。

离伊丽莎白小镇不远处有一片出了名的贫瘠地带,人们都将之称作“不毛之地”。在那里,没有能够成材的树,因此人们索性将所有的树都烧光,之后让低质的牧草任意成长,供野牛们任意觅食。

1808年12月,托马斯以每英亩六十六美分多一点的价格在那块不毛之地上买了一片农场。在托马斯的农场里,有一个供猎人居住的茅草屋,还有一个周围长满野山楂树的小木屋。屋子的不远处,就是诺临河。春天的时候,山茱萸在河两岸开放。夏天,老鹰在蓝天上盘旋,草叶在风中摇曳,仿佛一片波涛汹涌的绿海。稍微有一点判断力的人都不会选择在这里定居,因此冬天来临的时候,这里便成了没有人烟的寂静之地,差不多是肯塔基州最孤寂、最荒凉的地段之一。

1809年2月,亚伯拉罕·林肯就降生在这荒凉地带的小茅草屋中那铺满玉米皮的木板床上。当时,外面是一片银白,寒风将雪粒吹进屋中,落在南希母子所盖的熊皮上。九年后,终日劳作的南希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她才三十五岁。在短短的一生中,她不曾体验过什么叫作幸福,因为不管她走到哪里,其私生女的身份都会使她遭到别人的议论和嘲笑。为了纪念这个女人,多年之后,一个心存感激的民族,在她生下亚伯拉罕·林肯的地方给她立了一座雄伟的大理石纪念碑,可惜的是,这一切她都看不到了。

那个时候,市面流通的纸币在蛮荒地带基本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人们常常会将火腿、威士忌、动物皮毛等作为交易的媒介。有时候,牧师们甚至会用威士忌作为参加礼拜的报酬。1816年的冬季,当时亚伯拉罕已经七岁,他的父亲托马斯变卖了农场,换了大约四百加仑的威士忌酒,之后带着全家迁往印第安纳州的荒林地带。那里同样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四周被乔木、灌木等紧紧环绕,以至于必须用斧头将眼前的树木砍掉才能走出一条路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亚伯拉罕·林肯度过了十四年。

林肯一家到那里的时候,已经下过了初冬的第一场雪,四处都是冰冻。托马斯只得匆匆地搭了一个三面帐篷用来居住。所谓的三面帐篷,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棚屋,没有地板,没有门也没有窗,只有三面墙和一个圆柱形的屋顶,第四面是完全敞开的,任由风吹雪淋。在今天,印第安纳州的农夫甚至都不会将自家的牲畜安在这样的棚屋当中,但当时的托马斯觉得,这已经足够好了。这家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一个冬天,一个有史以来最严酷、最寒冷的冬季。

在棚屋的一角,树叶和熊皮散乱地堆在脏兮兮的地板上,那就是南希和她的孩子们睡觉的地方,他们没有牛奶、没有鸡蛋,甚至连蔬菜和马铃薯都没有,只能靠偶尔打来的野生动物和采回的野果度日。

开始的时候,托马斯曾经想养猪,可是那里的狗熊实在太多,它们只要看见猪,便会整个吃下去,一点儿也不剩。

那里环境的艰苦,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当地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人叫作“牙医”,而离他们最近的医生距离也在三十五英里之上。因此,当南希牙痛的时候,托马斯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将胡桃的桃核削尖,然后用石头将之钉进牙齿的缝隙中。

早年,中西部的拓荒者们基本都会受到一种叫作牛乳症的病痛折磨。一旦牛马染上这种病症,那么往往难逃一死,有时候甚至大批的人都会染病而亡。整整一个世纪,人们都没有发现这种病的病因。直到20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动物们如果吃了一种叫作白蛇根的植物,便会中毒发病,人喝了中毒动物的奶,也会相应染病。白蛇根一般长在茂密的森林牧场或者绿荫峡谷中,即使到今天,有很多人因为这种植物而丧失性命。如今,伊利诺伊州农业部每年都会张贴告示,警告农夫们如果不将这种植物彻底根除,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1818年秋天,可怕的牛乳症降临到印第安纳州的巴克涵山谷中,许多家庭都因此而不复存在了。当时,南希去了离他们家最近的猎人彼得家中,帮忙照顾彼得患了病的妻子。结果,彼得的妻子病得太厉害,不久就离开了人世。而南希也因为受到了传染,病倒了。她感到头晕、腹痛,且呕吐得厉害。后来,南希被扛回了家中,安放在那一堆树叶和熊皮上。她手脚冰凉,腹中却燥热如火,嘴里不停地喊着:“水……水……”

托马斯是一个迷信的人,看到任何自以为不平常的事情都会朝着迷信的方向想。南希被送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有一只狗在他们的棚屋外面不停地吠叫,托马斯觉得,这不寻常的迹象表明南希已经没救了,于是他放弃了施救的行动。

最后,南希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了,说话声音也小到极点。她挣扎着挥了挥手,叫来了亚伯拉罕和他的妹妹,让他们弯下腰来,用微弱的声音跟他们说:“要友好相处,要遵从上帝,要按照我教导你们的样子去生活。”

这句话,就是南希的遗嘱了。那时候,她的喉咙和肠胃系统都已经处于麻痹状态,说完了人生的最后几句话,她便陷入了长久的昏迷状态中,几天后,也就是1818年10月5日,南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走的时候,眼睛是睁着的。这是一个凄苦的女人,没有享受过半点幸福,但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为了能够让南希瞑目,托马斯将两枚硬币分别放在南希的两个眼睑上。然后,托马斯来到森林,砍下一棵大树,之后做成了一口粗糙的棺材,把南希那饱经风霜而又疲惫不堪的身体放入其中。

两年前,托马斯用雪橇将自己的女人带到这片不毛之地,现在他要再次驾上自己的雪橇,将妻子送到离家不远处的密林山顶安葬。在下葬的时候,没有任何仪式,仅仅是将南希和棺材埋在了土里。

就这样,亚伯拉罕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间。我们无法知道她的样貌,也无法知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她短短的一生差不多都生活在浓密森林里,或许只有极少数曾经路过他们家的人会对这个苦命的女人有些许的印象吧!

在林肯去世后不久,有一个作家为了写林肯的传记,曾去采访过认识南希的人。那时候,南希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人们对这个苦命女人的印象也早已模糊,甚至连她的样貌都众说纷纭,有的说她是一个“矮胖而结实的女人”,有的说她“身量苗条”,有人说印象中她的眼睛是黑色的,但也有人说她的眼睛是淡褐色的,更有人十分肯定地告诉作家,南希的眼睛是蓝绿色的。就连跟南希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过十五年的表哥,也对她印象模糊了。开始的时候,南希的表哥说她有一头灰白的头发,可后来又改口说南希的头发是黑色的。

南希死后的六十年里,她连一块墓碑都没有,人们只知道她墓地的大概位置。南希因为从小被叔叔和婶婶养大,所以埋葬的时候也跟这两位老人埋在了一起。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分辨三座坟中到底哪一个下面埋着的是南希了。

南希去世后不久,托马斯建造了一座有四面墙的木屋,不过依然没有地板,没有窗户,也没有门,只是将那张脏兮兮的熊皮挂在门口处,用来遮挡风雨。屋子里潮湿而又阴暗,许多东西都已经发霉了。平时,托马斯大部分时间都在森林里狩猎,只留下那两个没有了母亲的孩子在家中打理家务。萨拉做饭,亚伯拉罕则照料炉火,并负责去一英里外担水回来。家中没有刀叉,因此他们吃饭只能用手抓。不过虽然用手抓饭,但他们的手很少清洗,因为取水比较困难,而且他们也没有用来洗手的肥皂。本来,南希生前应该是制作过一些用来洗手的碱液的,可是剩下的一点早已经用光了。孩子们不会做,托马斯不愿做,所以林肯一家只能在邋遢和贫穷中度日。

整个漫长的冬季,他们不洗澡,也很少洗脏兮兮的衣服,用于睡觉的树叶和熊皮也已经发潮发臭了。同时,小屋内照不进阳光,他们唯一的光源就是火炉或是猪油灯。从拓荒者们对小屋的描述可以略微知道,失去了女主人的林肯家的小屋除了弥漫着发霉的潮气外,还满是臭虫和跳蚤。

一年之后,连托马斯这样的懒汉也忍受不了这种肮脏了,他决定,再娶一个妻子回来帮忙料理家务。

十三年前,托马斯还在肯塔基州的时候,他曾经向一个名叫萨拉·布什的女人求过婚。可是对方没有答应他,而是嫁给了哈丁县的一个监狱看守。如今,那看守已经去世,只留下萨拉和三个孩子,以及一笔不小的债务。托马斯听说了萨拉的近况,觉得这是再次求婚的大好机会。于是他来到小河边,对全身上下做了一次彻底的清洗,之后将多年前买的利剑挂在腰间,朝着肯塔基州的方向去了。

来到伊丽莎白小镇的时候,托马斯买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二条银白色的吊带裤,之后吹着口哨,扬扬得意地在街道上闲逛。

这一年是1819年,那年发生了很多事,人们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各种新科技,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源的船,已经横渡了大西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