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原型——一部凝缩了的人类文化史

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 作者:傅道彬


第一节 原型——一部凝缩了的人类文化史

原型又称原始意象(primodialimages)。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色彩的情绪所组成,它们构成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它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从荣格的论述中我们获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因此从原型系统的形式中,可以获得上古历史与艺术的色彩斑斓的生动素材,原型系统不是零散的无意味的形式,而是充满意味的象征。

原型总是自发地显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宗教冥想、艺术想象、精神幻想的状态中。原型批评广泛的表现领域决定了它广泛的批评天地,原型批评很快成为宗教、心理、文艺、语言等重要批评方法。在丰富的原型批评中,我们把握住了原型的几个基本特征:

1.原型是从悠远的历史出发的

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无意识积存着许多原始祖先的经验。人生下来并不是白板一块,而是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内容,有许许多多的原型正像生活中有许多典型的情境,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将这些经验铭刻在我们的心理构造中了。从历史出发的原型理论,对于自大与狂妄的现代人,是个不小的打击。人类不仅仅在血缘上继承着祖先的生命,而且在文化上也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不过这个传统与文化同我们主体意识到的传统不是一回事,因为原型所包含的传统存在于人类无意识的范畴之中。荣格说:“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它就像心理中一条深深的河床,起先生活之水在其中流淌得既宽且浅,突然间涨起成为一股巨流。”这样,原型的出发点就肇始于鸿荒的历史,站在了历史与传统的起点上。原型如水,在心灵的河床上静静流淌,而我们意识到的只是其中偶尔泛起的浪花。

荣格曾比较过西藏寺庙和基督教庙堂里的太阳轮,发现它们同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石画中的一种抽象图案——圆圈中的一个双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认为它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现代的宗教感情再现着人类历史的远古遗迹;另外,反映在现代的花朵、十字、车轮的象征意义,在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中也几乎具有相同的意义。这些事实可以引起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传统中国年画中常常表现一个赤婴身骑红鲤的形象,从这一年画的主题中,我们可以联想到鱼作为女性生殖器官象征物的原始意义。这一原型一方面连接着现代文化的人鱼合体的图画,一方面连接着悠远的上古以鱼为图腾的女性生殖崇拜的历史。现代艺术与宗教的形式与意味,根源于人类上古历史的文化意味。

2.原型的象征表现形式

原型根源于远古的历史与传统,却不直接地表现和反映历史。它通常是用最隐蔽的形式贮存着历史的事实,唯其隐蔽才不易为人所识破,因而才保持得如此久远,因此它是一种象征艺术。真正的象征应该理解为一种无法用其他的或更好的方式而定型的直觉观念的表达,真正的象征试图表达某种尚不存在恰当的语言概念能表达的东西。正因为象征超越语言所以象征才有意义,但也正因为象征并不存在于固定的语法现象中,所以破译象征的意义才十分困难。对其意义我们只能隐约感觉到却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原型与意义并不存在一个机械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荣格在论文中曾多次提到达·芬奇的名画《圣安娜与圣子》,荣格认为画中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非个人的原型母题——“双重母亲”以及与此相关的“双重诞生”的观念。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为了获得不死性就曾过继给第二个母亲——赫拉;埃及法老为了获得神性,要举行第二次神秘受孕和出生仪式,这种情景至今保留在埃及神庙的壁画中;圣子基督也是重生的,约旦河水的洗礼给他以精神上的新生,与此相联系,天主教礼拜仪式中的圣水盆至今称做“子宫堂”,信徒的孩子一出生就被赋予第二父母——教父与教母。在这个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原始意象作用于艺术家的灵感就经过了双重母亲——再生仪式——两个女人的过程。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所能感受的一个例子是,鱼的崇拜演化成几何图纹,由女阴崇拜而衍化成女阴象征物的鱼的图腾。鱼的图腾在宗教感情中具有了审美意味,并不断地被线条化、抽象化,合成简洁对称的几何图形。但是要从对称的几何纹饰中去透视上古女性生殖崇拜的历史是相当不容易的,关键是要找到原型,从原型出发才能找到历史的转化形式。

3.原型负载着无意识内容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无意识是被压抑被遗忘的意识形态,但这并不是心理结构最隐蔽最深层的部分,在它之下还存在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几乎积聚着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经验而又很难被个体意识证明的心理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无意识不是个人的心理财富,它是超个人的;原始世界里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种族浑然不分,在那里只有集体的生活而没有个人的生活,所以原始人的意象也是一种集体意象。由于集体无意识超越了个人的局限,它也就超越了个人的理解力,个人只能从集体意象中获得灵感,却不能在意识中感觉到原型的存在,这就构成了现代人莫大的悲哀,我们只能运用象征,却不能完全理解象征。

原型以一种宏大的开阔力量推动着人类的意象和象征,原型具有永恒的意义。在一个历史时期里,我们因为自身的种种限制只能理解它深邃意义的一个方面,不可能理解它全部丰富的意蕴。原型作为一种象征,暗含着某些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东西,只有当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往往代表一种偏向)发生演变,只有当人类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才有可能揭示这些隐藏的意义。

由于原型缩短了现代与远古社会的距离,找到了我们同远古历史与文化的联系,这对于现代人那些无家可归的灵魂,是莫大的慰藉。因此原型批评很快获得了广泛的生命力,虽然原型批评最初仅仅是神话学的批评方法,但它很快就蔓衍到语言、民俗、文学、艺术等广泛的文化现象中去。

原型研究之所以有意义,正在于它帮助人们认识并返回自己灵魂的故乡。荣格说:“谁讲到了原始意象,谁就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可以使人心醉神迷,为之倾倒。与此同时,他把他正在寻求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他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原型研究是对无意识的激活,当原始的情境发生时,我们就会突然体会到一种异常的释放感,就像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力所操纵。这时我们已不再是个人而是全体,整个人类的声音在我们心中回响,因此使我们找到了回返最邃远的生命源头的途径。

  1.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页。
  2. 荣格:《试论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见叶舒宪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3. 荣格:《试论心理学与诗的关系》,见叶舒宪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