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代新儒家》序

有话要说——序跋和致辞(汤一介集) 作者:汤一介 著


《当代新儒家》序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

为了进一步开展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促进海内外学术文化的交流,加深彼此在中国文化研究方面的相互了解,介绍三十多年来港台地区及海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术情况,我们编选这套《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

近几年来,我们祖国大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开始重视起来,而且这种研究中国文化以及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发展的热潮可能还会继续发展。在开始阶段,一般地从宏观方面展开讨论,是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使人们了解到研究中国文化及其发展对中国走向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的研究不能停止于此,要深入下去。如何把中国文化和它发展的前景问题深入地研究下去,可以从多方面努力。例如,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的研究、某一专门文化问题的研究、断代文化史的研究、中西文化比较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化现状的调查和研究等等,这中间具体的专门文化问题的研究应受到重视。我们编选这套《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就是想按专题把当前港台海外这方面的研究介绍给读者。当然,所编选的十个或更多的选题,还是比较广泛的,所选的内容是否完全合适也有待进一步审查。但是,由于我们过去对港台地区和其他国家研究中国文化的情况了解不多,首先较系统地介绍给读者也许是必要的。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想选择、编辑一些更为专门问题的资料,提供给读者参考。

“中国文化”是指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它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指现实的中国文化?是指所谓“大传统”,还是“小传统”?我想,也许“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笼统和含糊的概念,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研究。不过,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好,“现实的中国文化”也好,或是“大传统”、“小传统”等等,研究这些问题,都和“传统和现代化”这个问题相联系。而“传统和现代化”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中外古今”问题。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与今天的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应该说从中国历史上曾经较好地解决过,这就是从公元1世纪到10世纪对印度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化吸收了印度佛教,一方面它保存了印度佛教,另一方面又改造了印度佛教。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专门的文章讨论过,这里不需要再多写了。但有一点可以说的,就是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日本走向近现代化的过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西方文化17世纪初传入我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起初由于政治的原因人为地中断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又是被动地(被迫地)接受西方文化,因而使得我们国家的文化总是处在落后的状态。有的学者担心吸收外来文化会使自己的文化中断,所以反对所谓“全盘西化”。我想,不必有此担心,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全盘”的,但是较充分地吸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西方文化,却是完全必要的。

我想,只要是真正关心中国文化发展前途的人,都会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没有经过认真的批判和改造之前,它对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负面作用是大于正面作用的。但是要人为地斩断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日本能充分吸收西方文化,还是因为他们能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反,印度由于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因而也就很难真正实现现代化。

庞朴同志在一次会上提出应区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文化传统”是指活在现实中的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流向;而“传统文化”应是指已经过去的文化,是一个静态的凝固体。对后者,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历史上的现象来研究,可以肯定它或者否定它,而对前者,则是如何使之适应时代来选择的问题,因此它将总是一有特殊性(或民族性)而又有当代时代精神的文化流向。不管人们愿意或者不愿意,一个能延续下去的民族的文化总是在其文化传统中,不管如何改变,它仍然是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就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看,在“欧洲中心论”破除之后,文化在一“全球意识”下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激荡中,世界的总体文化才能是丰富多彩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曾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共同的精神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这里的“文学”是用“Literatur”一词,译者注说:“这句话中的‘文学’(Literatur)一词是指科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书面著作。”文化的研究似乎应是由国别的(或个别民族的、地域的)研究,而进入到比较文化的研究,然后才可能有一对世界文化的总体研究和了解。所以照我看,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反映这个时代的要求,从而必然要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没有“民族意识”,就不可能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来,没有特色的文化只能是一种“东施效颦”的文化,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不会有什么贡献的。所以今日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有长久文化传统的大国,它的文化发展一定要将这两种意识结合起来,而更应注意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以便创造出现代化的中国新文化。我们知道,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既保持其文化传统又能充分吸收各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外来文化,并且超越其传统文化。所以固守“传统文化”的“国粹主义”和“本位文化论”都是不利于“民族文化传统”发展的。

当前研究我国的文化发展,我想切忌急功近利,要潜下心来系统地作一些理论上的分析。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真正能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思想家,他们应该是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总结出有科学价值的现象,从而为我们的文化传统的流向指出一个发展方向的。我想这样一批思想家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既然我们的中国大陆已经结束了“闭关自守”,而实行了“开放”政策,看来大门是再也关不住了。因而是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还是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是大不一样的,能取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会主动得多,会更有利于我们实现现代化。

我们编选一套港台海外有关中国文化问题的书,也许对我们了解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学术发展有些帮助。虽然我们编选了这套书,但并不是说书中的观点我们都同意,而只是介绍他们的观点,让我们了解而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我们的国家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的国家,但是我们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古老而又常新,将是所有的中国人所向往的。

本文作于1988年1月,原收入《港台海外中国文化论丛·当代新儒家》,三联书店,1989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