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散文
第一节 概述
内容提要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不仅文体品种丰富多彩,风格流派各领风骚,而且题材范围之广,作品数量之巨,名家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期散文自觉而彻底的革故鼎新,使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一时期主要的散文流派和散文作家有: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开辟“随感录”专栏,中国现代杂文宣告正式创立。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最早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评的统称。作家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而以“周氏兄弟”的杂文最具代表性。“随感录”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他们适应“五四”批判封建文化和建设新的思想文化的需要,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映。
“语丝派”及“语丝文体”。聚集在《语丝》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因倾向趋同和格调相近而被称为“语丝派”。鲁迅、周作人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语丝》上发表的作品以杂文为主,但也涉及其他文体,形成了具有一定共同特色的“语丝”文体。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事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语丝文体”的整个风格泼辣幽默,不仅具有政论的主题,又有强烈的文艺性,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开一派新风。
“现代评论派”散文。1924年12月,《现代评论》在北京编辑创刊。围绕该期刊出现了“现代评论派”。该派成员大都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向往和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其政治倾向和创作的思想取向与鲁迅以及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现代评论派”的中心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等。徐志摩本是新月派的浪漫诗人,他的散文也同样具有诗的流动性。陈西滢的杂文追求典雅大度、平和公允的艺术风格,意幽而不晦,笔曲而不诡,曲幽之间,行文流畅,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自有一种幽默感、绅士风度,表现出其在西方文学方面的修养。
文学研究会及其风格相近作家的散文。现代散文中另一类小品散文即“美文”的出现要晚于现代杂文。1921年6月,周作人作《美文》一文,首次从理论上开始倡导,在他的倡导下,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具的散文家。除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外,还有梁遇春、许地山等散文家的出现。梁遇春主要有《春醪集》《泪与笑》两部散文集。他的散文多谈人生哲理,博学敏思。许地山散文集《空山灵雨》,风格质朴淳厚,空灵清淡。小品散文中持冲淡一派的散文家虽然不全是文研会的成员,却都主要受周作人的影响,如:俞平伯和钟敬文等。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郁达夫的主要散文集有《闲书》《屐痕处处》《达夫游记》等,以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感伤散文、日记散文和创作于30年代的游记散文成就最高。用率真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文字,毫无讳饰地暴露自我。郭沫若的散文也是用直接倾诉自己经历的方式,向社会发出悲愤的呼叫。
瞿秋白及报告体散文。此间还有另一类叙事性散文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同时具有文学性、真实性、新闻性和题材的重大性等特点,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这类散文的代表之作。作品把记游、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形成气势雄伟、绚丽多彩的报告体或通讯体散文,实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先声。
教学建议
1.第一个十年所涉各家各体散文众多,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作家的评价上,要偏重风格的把握,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
2.梁遇春好沉思冥想,又主要从书本而不是从生活实践中追求和探索人生。他拥有的是一种否定性的思维,经常质疑或否定人们已经普遍认可的某些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常以异于别人的思路来对人生做逆向观察、体验、思索,从而对人生的某些问题生发出新奇独到的理解。细读文本,分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理解。
3.“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精读作品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许地山:《落花生》
俞平伯:《陶然亭的雪》《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梁遇春:《“还我头来”》
评论摘要
1.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的,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我们只需要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宝贵的个性的表现……我们又可以晓得现代散文的第二特征,是在它的范围的扩大……
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从前的散文,写自然就专写自然,写个人便专写个人,一议论到天下国家,就只说古今治乱,国计民生,散文里很少人性,及社会性与自然融合在一处的,最多也不过加上一句痛哭流涕长叹息,以示作者的感愤而已;现代的散文就不同了,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里,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从哲理说来,这原是智与情的合致,但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影响,却是使现代散文不得不趋向到此的两重客观的条件。这一种倾向,尤其是在五卅事件以后的中国散文上,表现得最为显著。
郁达夫:《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见《郁达夫全集》第六卷,190~192页,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盛况空前,是同一时期其他文体无法比拟、望尘莫及的,在整个散文发展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成为散文园地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主要表现在:一、创作数量丰饶。仅结集出版的各类散文集就有一百多部。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入选我国最具权威性的新文学作品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散文卷一、二集的就有二百余篇。二、文体品种丰富、风格绚烂多彩,作品长短不拘,形式自由灵活。关于这一点,朱自清有很好的说明。他指出,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风格各异,“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三、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等散文名家,以及许多如俞平伯、钟敬文、梁遇春、王统照、许地山等等20世纪文学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散文作家。
庄汉新:《中国20世纪散文思潮史》,55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徐志摩的散文)有一种能力,可以把别人习以为常的场景写得奇艳诡异,在他人可能无话可说的地方,他却可以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并不觉其冗繁而取得曲径通幽奇岳览胜之效。把复杂说成简单固不易,把简单说成复杂而又显示出惊人的缜密和宏大,却极少有人臻此佳境。唯有超常的大家才能把人们习以为常的感受表现得铺张、繁彩、华艳、奇特。徐志摩便是在这里站在了“五四”散文大家的位置上。他的成功给予后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谢冕:《短暂的久远》,见谢冕主编:《徐志摩名作欣赏·序二》,21页,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4.他的随笔《空山灵雨》在《小说月报》的发表,和冰心《往事》的刊出,是给小品文的运动以不少推动的力。而《空山灵雨》,尤可说是现代小品文的最初成册的书。落花生的小品,在小品文运动史上,是将永久存在着的。……他的小品文的境界,不是一般的,不是完全和现代思想契合的,基于他的思想与生活,反映在他的小品中的,是一个很混乱的集合体。……对于他的小品,在学习的进程上,是较之对其他小品文作家更有批判地、扬弃地去学习的必要。
阿英:《落花生小品·序》,见《无花的蔷薇 现代十六家小品》,196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5.俞氏(俞平伯)虽无周广博学之学问与深湛之思想,而曾研哲学,又耽释典,虽以不善表现之故有深入深出之讥,而说话时自然含有一种深度。至于朱氏(自清)则学殖似较俞氏为逊,故其文字表面虽华瞻,而内容殊嫌空洞。俞似橄榄,入口虽涩,而有回甘;朱则如水蜜桃,香甜可喜,而无余味。俞、朱笔法都是细腻一路。但俞较绵密而有时不免重滞,朱较流畅有时亦病其轻浮。俞似旧家子弟,虽有些讨厌的架子,而言谈举止总是落落大方;朱似乡间孩子初入城市,接于耳目,尽觉新奇,遂不免憨态可掬。
苏雪林:《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载《青年界》,1935年第7卷第1号。
6.郁达夫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他早期的散文也确实与他的小说有这方面的相近之处。不过,人们注意到作为散文大家的郁达夫,则是在他大量写作小品游记的30年代了。1933年,他举家移居杭州,几乎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在此期间,郁达夫的游踪遍及浙东、浙西、皖东、闽中等处,写下不少行旅散记、山水游记,先后结集出版了《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还在《宇宙风》上连载《闽游滴沥》一组作品。
虽然山水游记是传统散文中的传统题材,更迭有名篇,新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富有才情的旅行记、山水游记等,但郁达夫的行旅散文还是别具一格,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才子气”的佳品。这大约可从两方面来理解,即一是他描摹山水名胜与景色风物的笔调是才气横溢的,二是充满现代才子恣肆的性情。
郁达夫的许多山水游记文字,都写得非常优美,与他的小说相比,这些散文明显在文字上变得平易雅驯,文风上渐趋洗练从容,文中显现出来的才华也脱了粗砺之感,更多细致与飘逸。……郁达夫的这些游记一般结构不计较,平铺直叙,走哪写哪,仿佛一篇流水账,但由于处处都有才气点缀,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他观景的眼光随着脚步走,又往往会左顾右盼,一点不呆滞,有人形容他的笔致游走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他散文的书卷气也很浓郁,行文之中常信手拈来一句古诗、一个典故、一段传说,才气寓于趣味之中,当知识小品读亦无不可。……郁达夫的一些山水游记还曾经被刊登在铁路公司的导游册子中,但他文中常有的恣肆的性情,可就与导游手册不大相宜了。这性情有的是优雅的名士做派:
苏州本来是我侬旧游之地,“一帆冷雨过娄门”的情趣,闲雅的古人,似乎都在称道。不过细雨骑驴,延着了七星山塘,缓缓的去奠拜真娘之墓的那种逸致,实在也尽值得我们的怀忆的。还有日斜的午后,或者上小吴轩去泡一碗清茶,凭栏细数城里人家的烟灶,或者在冷红阁上,开开它朝西一带的明窗,静静儿的守着夕阳的晼晚西沉,也是尘俗都消的一种游法。(《感伤的行旅》)
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97~19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梁遇春的散文有许多非同凡响的议论,其中有的是真知灼见,有的也近于荒唐;他给读者的印象有时如历尽沧桑、看透世情的智者,有时又像是胸无城府、有奇思异想的顽皮孩子,他对于社会上因袭的习俗和时髦的风气肆意嘲讽,毫不容情,而又热爱人生,要“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情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他博览群书,他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的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从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
冯至:《谈梁遇春》,载《新文学史料》,1984(1)。
泛读作品
徐志摩:《浓得化不开》
许地山:《美的牢狱》
梁遇春:《论“流浪汉”》
郁达夫:《还乡记》《故都的秋》《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俞平伯:《西湖六月十八夜》
瞿秋白:《一种云》
评论文献索引
朱金顺.“五四”散文十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汪文顶.现代散文研究评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
傅德岷等.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黄科安.现代散文的建构与阐释.香港:海峡出版社,2001.
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3).
丁晓原.论“五四”人生派散文.文学评论,2003(1).
郭小聪.漫说徐志摩散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李清宇.化骈入散抒性灵——论俞平伯抒情散文与六朝骈赋、晚明小品文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4).
许子东.郁达夫的散文创作.郁达夫新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倪伟.笑窝里的泪——谈梁遇春.文学评论,1996(2).
马云.许地山散文——圣徒的语录.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胡明.文学才情与政治选择——重读《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5).
拓展练习
1.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说明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谈及五四时期的散文,有人将朱自清和俞平伯并论。其实,朱、俞两人的风格并不一样。风格自然要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说,风格的形成却是和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以及个性素质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所谓“风格即人”。1923年8月,朱、俞同游秦淮河,不久即相继撰文,即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要细读两文便不难发现,虽是同游一地,但呈现在作品里秦淮河风韵与作者的心境却是如此的不同。试比较分析。
3.孙绍振先生在《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写道:“除了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读者的经验的历史距离以外,还有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距离。中国文人早已把秋愁当作人生的悲苦来抒写。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你是否赞同此观点?细读文本,写一篇赏析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