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节 《野草》《朝花夕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作者:傅书华,徐惠琴 主编


第二节 《野草》《朝花夕拾》

内容提要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间,其中23篇散文诗(加上《题词》一篇共24篇)。这期间是鲁迅一生中非常痛苦的时期。社会现实及个人的遭遇不断地强化着他内心空虚、绝望的感受,但他仍挣扎着追寻生命的意义。《野草》就是鲁迅这一独特的人生哲学的最具个人化的体现:即借助各种意象,隐喻式地表达自己充满矛盾的思想。《野草》在艺术上独树一帜:第一,构成意象的矛盾体系。意象与意象之间,意象自身都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还采取推至势不两立的极端予以解决的方式。第二,运用象征。它不直接抒情,也不对现实作客观描写,而是创造意象、意境,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感触、情绪,甚至朦胧的印象。而所创造的意象、意境,则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丰富性与朦胧美。第三,描写梦幻。梦的扑朔迷离,很好地创造了朦胧不确定的意境,表达出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第四,采取多样的体式。有诗、有短剧、有对话体等等。第五,驾驭诗化的语言。语言的冷峻、深沉、凝练,把诗意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共10篇。原作发表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在广州编订时改现名。这是一组以回忆作者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为题材的散文,带有自传性质。《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是:第一,叙事的简洁委婉。第二,精选人物命运、遭际的某些场面与典型细节,勾勒人物的形神面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教学建议

1.认真阅读评论摘要1和相关文献,完成拓展练习第1题。

2.结合具体作品略评《朝花夕拾》描写人物的特点。

3.到现在很难有人敢说,我把一本《野草》都说清楚了,所以可以借用一句话说,《野草》已经成为鲁迅全部文学创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野草》比《呐喊》《彷徨》更深邃更神秘也更美。《野草》给人们展示了一个接受者必须具有一种驰骋想象力的文学的心理空间。从最浅的小学课本里就有的《风筝》,到最幽深的一些东西,《野草》给我们的阅读和学习留下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精读作品

鲁迅:《过客》《雪》《死火》《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评论摘要

1.《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这样的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这就规定了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我(作者)说你(读者)听,我启你蒙”,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散文的一个历史的否定与超越。

……“自言自语”(“独语”)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可以说《野草》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50、5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迅本人在集子完成以后的《题词》中,也将集子内容概括为以下一些成对的形象与观念:虚空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这些都是被置于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和对照的永恒的环链里:朽腐促进生长,但生长又造成朽腐;死肯定了生,但生也走向死;充实让位于空虚,但空虚也会变成充实。这就是鲁迅的矛盾的逻辑,他还给这逻辑补充上、染上感情色彩的另一些成对的形象,爱与憎,友与仇,大欢喜与痛苦,静与放纵。诗人似乎是在对这些观念的重复使用中织成了一幅只有他自己能捉住的多层次的严密的网。就这样,他的多种冲突着的两极建立起一个不可能逻辑地解决的悖论的旋涡。这是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心理的绝境,隐喻地反照出鲁迅在他生命的这一关键时刻的内心情绪。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110页,长沙,岳麓书社,1999。

3.在鲁迅所有的著作中,最不应该以“研究”方式来读解的,是《野草》。因为我们不能指望用“研究”语体来揭示和传达阅读这本书的感觉。对于这一丛荒野之草,最好是直观其身,从一种现象学识度来“看”原著。……然而倘若把鲁迅当作思想人物来研究,尤其是作一种哲学对象来读解,那么,在其所有著作中,最应该下工夫研究的,恰恰又是《野草》。这主要是因为,鲁迅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有的和最深刻的部分,首先不在于他的文明批判、社会批判,更不在济世策划,经国方略,而在于他对人的存在状况的知解及由此而来的人生选择。

王乾坤:《盛满黑暗的光明——读〈野草〉》,载《鲁迅研究月刊》,1998(9~10)。

4.鲁迅的《野草》主要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凝视,是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无情揭示……

这是“死火”。——“我”在梦中,在冰山间奔驰。突然跌入冰谷里,我看见在一片青白冰上,有无数的红影,像珊瑚网一般纠结在一起:这就是“死火”。于是,我与死火之间,有一场谈话……这就是说,死火所面临的是一个“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应该怎样理解这样两难选择象征意义呢?……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冻灭”(“坐以待毙”)与“烧完”(“垂死挣扎”)之间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是努力奋斗(“烧”“挣扎”),还是什么事也不做(“冻”“坐”),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灭”“完”),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幻想。那么,这是不是说,“冻灭”与“烧完”两种选择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区别呢?不是的。尽管最后的结果都是“灭”(“完”),但在“烧”的过程中,毕竟发出过灿烂的光辉,并给人类带来光明,哪怕是十分短暂;而“冻”的过程中,却是什么也没有。也就是说,价值与意义,不在于“结果”,而体现在“过程”中。因此,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意义与价值),而不顾“结果”(结果总是没有意义的)的人生哲学(与选择)。而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两者间作出选择,这本身也是揭示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无奈与悲剧性的。

钱理群:《〈野草〉里的哲学》,见《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25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5.在《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对自己生活道路比较系统的回顾谱写了一曲人生的“安魂曲”,即“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从童年“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他猜谜,讲古事,到他再次离开故乡,获悉好友范爱农之死,历时二十多年,其中主要记叙的是他儿时的故乡的生活。这里有在“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的老鼠;有“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的“老鼠成亲”的花纸;有“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的可爱的小隐鼠;有着“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弹琴,充满无限趣味的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传说中的赤链蛇的“我的乐园”的“百草园”;还有《山海经》那“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所展开的神奇的想象;当然还有虽然“常喜欢切切察察”,懂得许多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与道理,并且晚上睡觉,“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却给我买来了日夜渴望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保姆长妈妈;还有教我在冬天的雪地里捕雀的“闰土的父亲”和严正博学的老先生;还有“迎神赛会”和“目连戏”中“打一百零八个嚏,同时也放一百零八个屁……”,“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的活无常;等等。

虽然这些儿童记忆也难免有《二十四孝图》“以不情为伦纪”的恐怖,但是自然的民间的底层的生活总体上还是质朴而生动、快乐而温馨的,构成“我”童年精神的故土与乐园。

王晓初:《“思乡的蛊惑”:〈朝花夕拾〉及其他——论鲁迅的“第二次绝望”与思想的发展》,载《学术月刊》,2008(12)。

6.如《过客》中,戏剧性的人物是体现三代人的朦胧的象征——老人拒绝正视生活的基本问题,代表从生活的退却;中年人是新的更有意义的价值的寻求者,他在一个非现象的象征世界里永远追寻;年轻女孩通过她童年欢欣的有色眼镜来观察这个世界和社会。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7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7.这篇散文诗(《雪》),是鲁迅由外在的自然景物的显示感受引出来的一种创作冲动而产生的成果。……鲁迅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由现实的生活层面进入人的自身生命存在层面的思考。强烈的孤独感和“身外的青春”与“身内的青春”这两种生命存在形态的构想,是鲁迅这段时间里哲学思考的重要命题。……在这场纷飞的大雪中和大雪过去之后北京街头的一番景象,就触动了他的新的艺术构思。于是在大雪之夜过后,鲁迅先生关于人生问题思考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情结”,就是在与社会的搏斗中,人的生命存在形式中的反抗者的孤独感和关于“身外的青春”与“身中的迟暮”以及只身与暗夜肉搏等等思考,就在《雪》的各种现实和非现实的形态中得到了象征的展现。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关于〈雪〉——鲁迅〈野草〉重释》,载《鲁迅研究月刊》,1996(5)。

泛读作品

鲁迅:《秋夜》《死后》《颓败线的颤动》《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

评论文献索引

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王吉朋.《野草》论稿.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

汪晖.《野草》的人生哲学.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野草》: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正面“决战”(上、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6).

李蓉.“无词的言语”——论《野草》的身体言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3).

王乾坤.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

田建民.近年来《野草》的情感解读与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5).

沈金耀.《野草》的追问——关于《野草》的一种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08(6).

任广田.关于《野草》研究中两种倾向的辨析.西北大学学报,2009(1).

李振坤.文化·文献·审美——《朝花夕拾》价值说.鲁迅研究月刊,1998(8).

拓展练习

1.比较说明《野草》与《朝花夕拾》的文体特征。

2.早晨的花朵到晚上再拾起,那自然失了露水和色泽,然而,也正因为这样,心情也就没有了过多的激动与悲凉,而是趋于平淡和宁静,显示出自然本色。记忆的时光在生命的流水里冲洗,到后来真正能够留存者不多,而能够留存下来的当然也都是自己灵魂深处的记忆。认真阅读《朝花夕拾》,选择其中的一篇,写2000字的赏析文章。

3.对散文诗《野草》的主题有很多评说,其中有从爱情角度的阐释,胡尹强先生在他的专著《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中,建构了一个让爱情折磨得苦闷、彷徨、绝望、犹疑、自卑、嫉妒、患得患失,又从爱情中获得“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让爱情的温热救他从“坠在冰谷”的“死火”,“忽而跃起,如彗星”,宁愿烧完,也要走出冰谷,“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的鲁迅的形象。对此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