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信念 创新 奉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风采 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编


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袁隆平是事业至上的人。几十年来,袁隆平视杂交水稻研究为自己的生命,如痴如醉,根本无暇顾及朋友和亲情。1974年年底,正是杂交水稻攻关的关键时刻,父亲病逝,妻子邓哲没有通知袁隆平,含悲独自料理完后事。1982年8月,袁隆平的岳母患癌症住院。当时,已安排袁隆平去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妻子邓哲安慰他说:“事业为大,你放心去吧,母亲有我照顾。”可袁隆平回国时,岳母已安息九泉。他难过地说:“两位老人去世,我都未能送终,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啊!”邓哲流泪劝慰丈夫:“你把杂交水稻试验搞成功,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在庆祝他80华诞的晚会上,袁隆平满怀深情朗读了“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的散文,把对母亲的爱和心中的遗憾融于乡音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袁隆平是创新人才的培育者。他坚持“既育种又育人”。“文化大革命”时期,袁隆平顶住各种干扰,不仅自己带头学习钻研,还鼓励助手李必湖与尹华奇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并挤出晚上时间给他们补英语,从不间断。三系杂交稻配套成功后,他将李必湖、尹华奇分别送进大学深造,后又多次派他们到美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很快培养成为技术中坚。在海南育种过程中,袁隆平在试验地办起了速成班,并亲自讲课,培养了来自全国的大批技术人员。他后来的助手罗孝和、周坤炉等人,也迅速成长为杂交水稻专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后,袁隆平亲自指导硕士和博士生,他鼓励学生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质疑才是科学的生命,才是创新的源头。他倡导注重实践,认为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只有田间地头才是写出农业方面优秀论文的地方。为激励青年人才开拓创新早出成果,1987年,袁隆平把获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1.5万美元捐献出来,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1999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到2012年,“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已颁发了七届。此外,袁隆平还将自己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获的顾问费捐出来,设立“所长基金”,用以资助年轻科研人员及科研项目。目前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年富力强、学贯中西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谱写着杂交水稻研究辉煌的明天!

袁隆平是农民的贴心人。受惠于杂交水稻,很多地区告别了缺粮时代,村村乡乡有贮备,家家户户有余粮。农民们把袁隆平当作朋友,誉为当代神农。湖南郴州市农民曹宏球,通过种植杂交水稻、蔬菜瓜果等成为该地区科技致富的典型;他拿出5万元积蓄,请人雕塑了一尊真人大小的汉白玉质地的袁隆平雕像,以表达对这位“米菩萨”的崇敬之情。当一些乡村的农民得知袁隆平要来的消息,他们高兴地拿来自己认为最好的土特产捎给袁隆平……

袁隆平的创新成就和贡献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和尊重。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内重大奖项;同时也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菲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先驱科学家奖”、以色列“沃尔夫奖”(农业)、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世界粮食奖”、法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等近20项国际性大奖。面对众多的奖励和荣誉,袁隆平谦逊地说:“这些荣誉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并不是我个人的。”其实,在荣誉的背后,是艰辛和磨难、创新与智慧、勤奋与奉献!

如今85岁的袁隆平在实现“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后,豪情不减,他充满信心地说,创新没有终点,好梦正在延续,即使在“90后”,仍将努力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攀登……

(撰稿 姚昆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