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我国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也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复杂,发展过程长,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历经研究已逾一个世纪,迄未阐明。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随机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目前比较几种降压药物,探索是否尚有独立于降压之外作用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之中。高血压常与脂质代谢异常,胰岛素抗性等并存。左室肥厚、动脉硬化、肾超滤等也可见于高血压病人的正常血压子女,早期识别这些高危人群也是很重要的。当前,血管生物学日益成为高血压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内皮功能已成为治疗目标,研究者正积极寻找以上种种改变与基因改变的关系。针对上述形势,为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重视,1998年卫生部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高血压日”。人民卫生出版社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发起编写了这样一本内容全面、系统并能反映有关高血压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水平的专著以满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本书各章节均分别邀请国内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心血管、肾脏、神经、心理、内分泌、外科等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专家撰写,同时,也吸收了一批在科研第一线掌握最新成就和进展的年轻学者参加。本书内容丰富,总计7篇,约200万字。包括对高血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血压的生理学基础、高血压发病机制等基本理论、高血压动物模型、高血压流行病学、高血压脑血管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治疗学、药物学、预防医学等方面。此外,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本书专辟一篇“心理应激、人格特征、心理行为治疗与高血压病”,由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心天等撰写。有些重要的进展,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重塑、血管反应性等均有专文论述。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高血压的防治所进行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研成果也有专文。本书主要对象是从事心血管病科学研究、教学和临床工作者以及有关学科的研究生和进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