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

“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

“无”的意义:朴心玄览中的道体论形而上学

定 价:¥21.00

作 者: 李孺义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编项: 猫头鹰学术文丛
标 签: 道家

ISBN: 9787020030279 出版时间: 1999-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422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老庄哲学中的“无”的意义的探解,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体论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取向,并比较了其与西方现代哲学旨归的异同,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

  李孺义,1953年11月出生,湖北省丹阳市人,大学本科文化,副研究员。1982年元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留校任教两年后调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著有《马克思恩格斯人类学思想发展概观——从〈莱茵报〉时期到四篇“人类学笔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一般历史哲学探略》、《论“心斋”》、《论“卮言”——道体论形而上学的语言观》、《论“玄德”——奠基于实践理性上的道体论形而上学》、《论“真人”实践——道体论形而上学的主体性相》。

图书目录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文”的自觉与“人”的形上话题
    一 道家哲人的“人文悲怀”
    二 继“周文”来而又绝“周文”去的
    “人文”话题
    三 人的形上话题的道体论路向
   第二章 道体论形而上学难题的结构分析
    一 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二 心、言一体的“能—所”结构
    三 心、言一体的“思域语境”
   第三章 知性的破产:道体无明
    一 “建常”:道体论思域语境的名相化
    二 “道术裂”:道体论的三大“存在论”
    悖论
    三 “不可道”:言说“能—所”结构的
    瓦解
   第四章 知性的再度破产:心体无明
    一 心体的自省:“自我”的发现
    二 “我思”之“我”不可得
    三 “我思”之“思”的“非自在”
   第五章 道体论形而上学的“德性价值论”底色
    一 “辩无胜”与“知止”:由知性的不完备到
    人生有限性的贞认
    二 “安命”与“复命”:命运的自觉与
    自觉的命运
    三 “无思无虑始知道”与“有真人而后
    有真知”
    四 “无”之意义的初始领悟
   第六章 纯粹心体:“心无同一”的心斋之路
    一 意向性悬解:在智的批判中贞问纯心
    二 绽开于“心无同一”中的“无”的意义
    三 “灵台有持”:内在意向性的自我贞定
   第七章 主体存在“无待性”的价值觉识
    一 由“我”而“吾”:无待主体的发现
    二 无待主体的“应然”的价值觉解
    三 “无”的意义:存在的无待性
   第八章“立德明道”:绽开于“行 在同一”中的道德原理
    一 “智彻为德”:由纯心到德性
    二 “损之又损”:由“心 无同一”到“行在同一”
    三 “立德明道”:道德的命意
    四 “无”的意义:作为道德之质的“无为而无不为”
    五 纯粹实践理性的三条基本原理
   第九章“天放”自由主体:“真人”的性相
    一 “命曰天放”:人的存在的自由本性
    二 自在自为:在无色与形色张力中的“圣”
    三 恒常质朴之性:“贵我而不失于变”的道德命体
    四 内真 上善 至美:自由主体的价值存在
    五“独有之人”:自由主体的人格世相
   第十章 面向虚灵的真实:“众妙之门”与“不言之言”
    一 “众妙之门”:通向“虚灵的真实’的觉知结构
    二 无言的心缘神契:道体论形而上学语境的本己性
    三 “卮言日出”:“言无同一”的不言之言
   第十一章 无的意义的归旨(一):“道法自然”
    一 在“不是什么”的“无”之否定性
    意义上诠证的“道”
    二 在“只是自己”的“无”之肯定性
    意义上诠证的“道”
    三 “道法自然”:存在的本真在于
    自性律动
   第十二章 无的意义的归旨(二):“道生万物”
    一 “有生于无”:自性缘在的生生徼向
    二 “万物生于有”:无处不在的绝对
    能在性
    三 “命体”之“正”:道体的“价值”
    意味
   第十三章 自我的眷注:道体论与存在论的
    比较视域
   第十四章 殊途同归的玄慧:从理性的幻相到道德
    价值论的归趣
    一 在“自我”之“唯一性’中为“形而上学”揭迷
    二 由“自我”的“不可知”的理性幻相所绽
    开的“智的直观”
    三 在理性批判的殊途上同归于由“观”而
    “德”的话题
    四 在道德价值论中完成“先天综合判断”的
    终解
    五 自由主体:道德命意上的共同话题
    六 附:以“有限”取代“应当”且与老庄
    无缘的“此在”
   第十五章 自我的纯粹意向性:“现象学悬置”与“心斋”
    一 “先验主体”:康德的遗产与胡塞尔先验现象
    学之主题
    二 “本质直观”与“无欲之观”以及“悬置”
    与“绝弃”
    三 基于“直观”的本体论眷注:“意向性”与
    ‘有欲之观’
    四 同趣的纯粹自我所展现的意义与价值
    关怀的异趣
   第十六章 评价:形上眷注的主体自觉与文化偏至
    一 义理系统的检视
    二 方法系统的检视
    三 价值错位的文化偏至及其启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