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按文章性质及其所论主题,将这21篇论文分成六组。第一组收录了刘述先、杜维明、蔡仁厚、吴光的四篇论文,其主题大致是在批判性总结以往两千年儒学发展史的理论形态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图从理论上回应当今世界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或探索与展望新世纪儒学的新形态。其中,刘述先提出了在“世界伦理”观照下新儒家的“理一分殊”规约原则的理论,杜维明强调了“文明对话”论和“新轴心时代的儒学资源’’论,蔡仁厚论述了融摄儒释道三教、会通中西文化之说及其“由德性主体开显知性之用”的理论,吴光则从对儒学史的回顾和对新世纪儒学的展望中提出了“民主仁爱为体,科技法制为用”的‘‘民主仁学’’之发展可能。第二组收录了成中英、李明辉、杨国荣、赖贤宗的四篇论文,其主题是儒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以及新旧儒学的比较分析。其中,成中英从对中国传统的德行本体伦理和现代西方的权利伦理的比较研究中,探讨了促成东西方伦理的沟 通、结合与融合以建立“全球伦理”的问题;李明辉通过比较哲学研究,论述了儒家伦理思想与西方哲学家康德的“存心伦理学’,及韦伯的“责任伦理学”之异同;杨国荣的论文以孟子的政治思想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儒家政治哲学与近代民主政治理念沟通的可能性;赖贤宗对德意志观念论与当代新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作了具体的比较研究。第三组收录了龚鹏程、林安梧的两篇颇具思想深度并且独辟蹊径的论文,其中龚文从与当今一般新儒家学者谈论道德心性之学完全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当代儒学重建的方向,认为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学的实践性,让儒学从社会生活中全面活起来;林文则从‘‘存有学’’的立场重新省思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并藉用“境识俱泯”、‘‘境识俱起而未分”、“以识执境”及“存有三态论”的架构来阐明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的可能。第四组收录了梁承武、颜炳罡、钱逊、蔡方鹿的五篇论文,其主题是探讨儒家人文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其与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中,梁承武论述了儒家仁教思想的内涵及其特性,进而探索了仁教在21世纪人类社会中的实践方向问题;颜炳罡从对当代社会发展和·儒学。未来前景的双向审视中,展开儒学与全球化、知识经济、网络文化及生命伦理的对话、沟通和交流,提出了“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说;钱逊着重探讨了儒家“中和”思想在新世纪的意义,蔡方鹿从儒学与发展科技、参与文明对话、推进民主法治等多方面的结合上论述了新世纪承传发扬儒学之途径。第五组收录了王邦雄、罗义俊、许宁、蒋国保、李建忠的五篇论文,其特色是从对牟宗三、马一浮、方东美、冯友兰等现代新儒家大师思想体系的个案分析中,透析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其中,王邦雄精辟地分析了牟宗三在会通中西文化的哲学理念方面的重要贡献,并对牟氏“两层存有论”与“一心开二门”的理路架构及其“良知的自我坎陷”思想做了细致分析,进而提出了儒学自我转化过程的“曲成”说;罗义俊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牟宗三有关“全幅人性”理论的体悟与解读,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牟氏的人性论思想;许宁的论文系统考察了马一浮的判教观及其建构文化哲学体系上的实践;蒋国保的论文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人性论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方东美的东西哲学比较观,并分析了方东美从事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动机与目的;李建忠的论文则把冯友兰文化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五个阶段并做了中肯的论析。第六组收录了两篇反省与批评性的论文,其中欧崇敬以“孟子学”为典型说明新儒学开场的方式,进而分析二十世纪新儒家大师熊十力与牟宗三的儒学架构并进行了理论反省,主张新世纪的中国哲学应该突破由孟轲——熊十力——牟宗三一系的新儒学架构,不再恋眷于儒学、新儒学的旗号,而由中国哲学造性转化的一切可发展内涵项去找寻哲学的世界对话;启良的论文严厉批判了儒家的“内圣”之学及其作为逻辑前提的“性善”论,认为历代儒者都没有深思过“内圣”有无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而过于信任人的道德自我决定和自我完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