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教育被视为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础,其原因主要是概念的形成必须依赖感官的操作练习。本书从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内容出发,以感官教具作为发展的媒介,分为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五种感觉的教育,有系统地开始,使幼儿自我教育,而并非依赖教师的能力。本套《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中国》系列丛书有着完整的构思,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更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幼儿园中的应用,及在各年龄段全程的使用有着哪些创意和成效。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蒙台梭利教育原理、蒙台梭利3-6岁教育及在我国幼儿园中的运用;第二部分,蒙台梭利0-3岁教育、蒙台梭利幼儿艺术教育及科学教育;第三部分,蒙台梭利小学教育。各部分统一组合,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统领全书。蒙台梭利0-3岁的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实践和创意均有不足;蒙台梭利3-6岁的教育在幼儿园中补充广泛地应用,有着一定的经验、体会和创意,但还有待继续充实与发展;蒙台梭利小学的教育则为初次介绍,有待研究和实践。丛书的各部分相对独立,可供不同年龄段使用,但均应以蒙台梭利理念为指导,离开蒙台梭利理念的教具操作和教学法,都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赤子之心纯真虚广、稚约简朴,是人生的本原与归宿。婴幼儿尽管身躯弱小,但具有朝气蓬勃、昂扬向上、无与伦比的自然生长力。婴幼儿的教育必须从本原入手,循序渐进,扬长避短,顺其自然,使他们身心相和,增长智慧,保持和强化其固有的自然生长力,从而全面、健康、茁壮地成长。感官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特色和争议的部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于婴幼儿感官教育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婴幼儿作为人的特殊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他们从小就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形形色色事物的吸引和刺激,并具有充分的感官反应。例如,婴幼儿见到任何东西,常见的反应是拿来放进嘴里,尝一尝味道,然后将它吃掉或丢弃。这其实是婴幼儿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各个相应的感觉器官作出反应的一个普遍的主控感知过程。在婴幼儿的心目中,没有天高地厚的概念,世界再大也不外乎是自己能触及的周围一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知怕什么。这虽然很天真、幼稚,但是却很真实,无忧无虑。成年人往往很少能从婴幼儿的角度来认识世界,老师或家长也很难顺应孩子们的自然发展要求,引导他们认知世界,甚至干脆不耐烦地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们,孩子们的主控感知过程往往被他控了、干扰了,长此以往也就渐渐地偏离了孩子们的本原真我。不论是主控还是他控感知过程,我们必须尽可能让孩子们通过健全的感觉器官充分理解客观事物,排除种种干扰与妨碍,学到真正的东西。从人类进化过程来看,一切知识都是个体基因成熟与觉醒了的某一特定系列的先验知识和生物学潜能的某一点相遇或构建,可能会导致这一系列的先验知识或生物学潜能的现实表达。人的精神成长既有一个由内向外的表达的过程,又有一个由外向内沁染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感官教育首先是培养和健全五官的正常感觉,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等,然后培养的是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是学会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因为知错必改就是圣贤,如此才能发挥先天潜力,不断进步,产生强大的自然力。这是孩子们自主健康成长的高速公路,而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持之以恒,周而复始地螺旋渐进,孩子们必定会通无化有,运有和无,成龙成凤,这也符合现代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国内,人们一般认为,婴儿呱呱坠地,只要五官齐全,无先天缺损,就能自然做到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对各种感官进行专门训练缺乏全面的认识,婴幼儿的感官教育因此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其代价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同时也是民族的和人类的。蒙台梭利对此进行了系统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感觉发展在于高等智能活动发展之先,婴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感觉具体形成时期,促进感觉发展的帮助应该及时地提供给孩子们。这也是当今任何一位幼儿教育者(老师和家长)必须牢记并努力实践的。蒙台梭利把感官教育分为视觉练习、触觉练习、听觉练习以及味觉和嗅觉练习,创建了从有明显差别的少量刺激过渡到区别小的大量刺激的提供教具材料的感官训练方法,明确了首先让孩子们认清物体的相同的属性(如配对子或将镶嵌物嵌入适当的地方),再认清物体的不同属性(如颜色、大小、形状…….),最后识别相差较小的物体的属性(如同样的颜色,但深浅不同)的感官训练步骤。蒙台梭利还强调,感官教育必须有系统地开始,使幼儿自我教育,而并非依赖教师的能力。在学习和运用蒙台梭利婴幼儿感官教育时,我们不能只学习表面上的教具操作技术,而应该对教具的系统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思想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必须强调的是,婴幼儿的感官教育并不仅仅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孩子的父母亲,更应给予以重视,只有园内外与家庭内外同时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