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

定 价:¥26.80

作 者: 杨永林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外语知名学者文库
标 签: 工艺美术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40137576 出版时间: 2004-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4cm 页数: 209页 字数:  

内容简介

  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相辅相成,有着深厚的联系,而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联系的见证。我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以统一大业,西汉杨雄做《方言》,以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的差异。从清末开始的汉字改革和1919年“五四”白话文运动,既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语言学存在与发展的范例。在西方,19世纪末的方言地理学和20世纪初的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①也在考察语言和社会、民俗、文化、地域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这些姐妹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研究目标和领域,但却对社会语言学在20世纪的60年代作为一门科学的出现,起了催生作用。

作者简介

  杨永林,1954年生。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师大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康州中央大学英语系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专著五部,教材三套。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有多篇刊登在国外学术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之上。国外发表的论文中,有多篇载于国际知名语言学及心理学学术期刊,并多次为SSCI、A&HCI、SA,以及LLBA等权威数据库所收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清华大学网络化工程项目一项。开发文摘生成软件系统一套、学术论文专家系统一套、英语写作数据库三套、网络英语写作课件三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1993)、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0)。担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外语分会委员、《现代外语》编委、(《北林学报》(哲社)顾问、广外全国重点文科基地(博士点)兼职研究员、西北师大兼职教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学、语言技术。开设课程主要有:社会语言学、语言学流派、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写作。

图书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社会文化词语为镜: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使用关系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社会语言学与变化中的语言
  1.2.1 语言流变中的潮汐现象
  1.2.2 时代的发展与语言的变革
 1.3 文化解读与文化误读
 1.4 文化误读中的信息缺省现象
 1.5 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研究传统
  1.5.1 伦敦学派的传统
  1.5.2 北美学派的影响
 1.6 社会语言学的贡献
 1.7 尤金·奈达的语言文化观
  1.7.1 语言同文化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
  1.7.2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
  1.7.3 语义的多样性与语境的选择性
  1.7.4 词语的意义取决于句法结构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的因素
 1.8 从“牛西红柿”事件,看文化差异现象
 1.9 社会政治文化因素在英语新词语中的表现
  1.9.1 英语新词新语的来源
  1.9.2 从饮食文化习惯,看词语比喻意义的扩展
  1.9.3 从词语的功能转化,看语言同社会文化的关系
  1.9.4 从专有名词的普通化现象,看文化概念在语言中的实现
  1.9.5 从复合成分.gate,看美国社会政治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1.10 来自汉语研究的证明
  1.10.1 来自汉语文化学研究的证明
  1.10.2 词语数量的增加
  1.10.3 语义用法的扩展
  1.10.4 结构文体的嬗变
 1.11 来自英汉跨文化翻译的表现:文化误译现象枚举——语言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
 1.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七彩文化,尽现语言:色彩词语认知模式与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2.1 色彩语码研究背景简介
 2.2 丰富多彩的观察视野
  2.2.1 哲学家的观点
  2.2.2 人类学调查结果
  2.2.3 民族学研究成果
  2.2.4 神经生理学研究
  2.2.5 遗传基因新发现
  2.2.6 心理学实验报告
  2.2.7 跨文化社会心理比较研究
  2.2.8 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2.3 社会语言学色彩语码研究对于语言学研究的贡献
  2.3.1 研究背景
  2.3.2 整合型色彩语码研究模式
  2.3.3 实例分析
 2.4 色彩词语的文化关联:来自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实验报告
  2.4.1 研究背景
  2.4.2 实验设计
  2.4.3 数据收集
  2.4.4 实验结果
  2.4.5 讨论与结论
 2.5 研究意义
第三章 我吉我思,泾渭难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1 研究背景
 3.2 语言哲学中的普遍唯理论与文化规约论
 3.3 语言与哲学
  3.3.1 从名实之争到言无定论
  3.3.2 希腊罗马先哲的看法
  3.3.3 古代中国哲学的解释
  3.3.4 从成语比喻,看名物之辩
  3.3.5 从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看名实关系
  3.3.6 名实之争:语言问题,还是哲学问题?
  3.3.7 现代语言学“言无定论”的理论基础
 3.4 语言与逻辑
  3.4.1 现实·逻辑·语法三位一体
  3.4.2 何谓语法——规定主义的逻辑解释
  3.4.3 认知语言学的解释
  3.4.4 客观现实与语法系统的关系
 3.5 语言与知识
  3.5.1 语言工具与知识传授洛克的语言知识观
  3.5.2 多维世界的感知与单维语言表述之间的矛盾.
  3.5.3 绝对动态的思维活动方式与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之间的冲突
  3.5.4 语言工具性的困惑奥斯汀的“言有所为”理论
  3.5.5 维果茨基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3.5.6 语法隐喻与修辞隐喻给予我们的启示
 3.6 语言与心智
  3.6.1 类典型理论的贡献
  3.6.2 理论语言学的思考
 3.7 语言相对论的解释
  3.7.1 从洪堡特到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
  3.7.2 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
  3.7.3 卡普兰的篇章结构研究
  3.7.4 范托拉的文摘结构比较
  3.7.5 布鲁姆关于英汉条件句认知基础的研究
  3.7.6 中国大学生色彩语码认知的调查
  3.7.7 文化相对论与“认知”假设
 3.8 研究意义
第四章 任重道远,贵在求索:社会语言学研究前景瞻望
各章 参考书目
附录

本目录推荐